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它山之石』英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管理考察报告
  • 留住历史 留住文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
  • 画信 苏州青少年献给世界遗产大会的特殊礼物
  • 博物馆界保护无形遗产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 博物馆与传统手工艺 活保护
  • 无形遗产就是无形遗产
  • 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
  • 保护无形遗产给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 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立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 世界遗产的商标保护和开发
  • 最新热门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物质形态的文物可以等同于公约中的“文化遗产”,而属于精神形态的遗产只好和“非物质(无形)遗产”的概念“接轨”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无形遗产)的概念了。1997年决定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体制,2001年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这样一来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了,出现了物质(有形)和非物质(无形)两种形态。

    长期以来,物质遗产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而非物质遗产理念的传入,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我国古琴音乐艺术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些媒体在报道后一消息时,把“古琴音乐艺术”简称为“古琴”,可不可以呢?谁都知道“古琴”是一物质存在,作为非物质遗产,只能是“古琴音乐艺术”。那么,“古琴”与“古琴音乐艺术”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非物质遗产载体问题。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上述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定义中关于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都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只能依附于某些个人或群体之身。而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则是物质性的东西了。

    在2002年上海国际博协亚太地区学术讨论会上,笔者作了《非物质遗产内涵及其命运》的发言。我在发言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某种人类活动或是人类口头表述的文化形式,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游戏、神话故事、宗教礼仪、风俗、手工工艺等。这种文化活动、文化形式是存在于人的活动、表现之中,如戏剧表演、舞蹈表演离不开人,即所谓‘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这与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有形文化遗产是不同的,它是人的本质特征(如语言)和人的潜在功能(如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属于口头表达的非物质遗产,属于表演形式的非物质遗产,都是以人作为载体的。但是,某些艺术、观念、知识、技术形态的非物质遗产也需有依托于“物质”而存在,如前述公约中所说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场所等。例如古琴音乐艺术,只能蕴涵于古琴这个载体之上。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摩洛哥的广场文化空间,当然也是物质的东西,是充当当地人们文化活动的载体。由此可见,非物质遗产载体除了人之外,物质形态也是某些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没有这种物质的承载,那种特定的非物质遗产就不能依存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把非物质遗产比作“毛”的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物质载体,是和人的活动密不可分的,譬如广场空间,如果不承载人们传统的文化活动,就不可能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了。

    我们说文物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譬如,古琴可以弹奏,有艺术价值;它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历史价值;它选材、制作、定音都恰到好处,有科学价值。古琴蕴含的这些价值,就是古琴的意义所在,无疑,它们就是非物质遗产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一部分文物作为某种象征、隐喻的载体,其所包含的信息、价值、意义,现在还被人们所运用,所传承,都可视为非物质遗产。在这里,文物是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复合体。文物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揭示其内涵的非物质遗产内容。

    那么,什么样的文物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呢?现存的文物是不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这文物内涵的大部分信息丢失了,如玛雅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建筑物,就不可能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二是某些文物所含的信息虽然没有丢失,但其制作、建设、使用的条件、传统已消失,如长城、帝王陵寝就不可能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三是一些文物所含的信息不仅保存完整,而且还具有活跃的生命力,由历史传承而来,并有可能继承下去,如皮影、剪纸、古琴等,无疑就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了。所以,作为非物质遗产载体的文物,其蕴含的信息一定是鲜活的,可以持续发展的。这种文物不是很多,多在民间,有的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已被忽视,需要特别保护。

    现在看来,非物质遗产的存在,不仅要依附于人,有的还要依附于物,人和物都可能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无论是以人为载体还是以物为载体的非物质遗产,要流传下来需要人们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如果这种传承出现了断裂,那么这种非物质遗产就可能消亡。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