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走中国特色之路——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考察
  • 免票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 免票后博物馆怎样做好接待工作
  • 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博物馆做好 免票 后的后续服务工作
  • 博物馆与传统手工艺 活保护
  • 无形遗产就是无形遗产
  • 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
  • 保护无形遗产给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 是 无形遗产 还是“非物质遗产”?
  • 最新热门    
     
    加强管理,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保驾护航——兼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的难以承受之痛》

    然而,正当社会上为博物馆、纪念馆免票优惠开放喝彩时,我们也听到了另外一种“难以承受之痛”的呻吟之声。这呻吟之声来自免费开放后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据说,该馆自3月1日免费开放以来,随着参观者的增加,“不文明现象多了起来,致使纪念馆承受之‘痛’不能不令人担忧。据了解,参观者有不文明举动是众多免费纪念场馆遇到的通病,也是阻碍纪念场馆加大免费步伐的一大后顾之忧。”根据《中国文物报》3月24日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的难以承受之痛》为题编发的这则消息,观众的不文明举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原本整洁的广场卫生很糟糕,一些观众竟然还边走边嗑起了瓜子,地上的痰迹、纸屑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有些参观者在参观时,由此激发了愤慨的心情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做出了一些破坏性行为……使得展区的图片受损。”三是“厕所告急、带宠物入馆、任由小孩在馆内随地大小便、破坏树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难道这就是“难以承受之痛” 吗?

    首先要明白,不文明举动在许多场合、许多人群中都是会有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是什么难以承受之痛。正因为有不文明举动的存在,我们才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是宣传教育场所,它不能拒绝少数有不文明举动的人进入,更不能把不文明举动同免票参观等同起来。那种认为“参观者有不文明举动是众多免费纪念场馆的通病”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文明举动是客观存在的,免票参观不一定使之增加,收费参观也不一定使之减少。关键在于管理。如果说有不文明举动者占观众总数的1%,那么,免票前一千人参观时,有不文明举动者10个;免票后一万人参观时,那么,不文明举动者就可能增加到100个。管理对象增加了10倍,而管理的人员、设施、成本却不随之增加,而把责任推到免票头上,实在于理不通。

    其次,加强管理、加强宣传,把不文明举动减少或消灭在博物馆、纪念馆,是我们的责任。文明礼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化的过程。一些孩子常有一些打打闹闹、随地吐痰等,也是常事;一些农村来的人,并没有认识到扔一片纸屑,吐一口痰是什么严重的不文明行为。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加强管理,加强宣传,并辅之以一些制度约束,使观众自觉地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物馆、纪念馆面对免票开放这样的新形势,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设施上早做谋划,早做准备,要在管理上狠下工夫。不能因为少数观众有一些不文明举动就把它当作“难以承受之痛”而呻吟。“痛”可能是有一点,但不是难以承受的,更不能成为免费开放的“后顾之忧”。不是有那么一句“痛并快乐着”的时髦用语吗?加强管理是最好的“祛痛剂”,药到病除,我们就会感受到快乐的滋味。

    第三,有些现象并非不文明举动。像观众在参观时,“激发了愤慨的心情导致行为失控”即是。出现这种情况,如造成文物图片受损的后果是不好的。但应看到,观众在参观时受到教育感染而情绪激愤起来,正是纪念馆教育功能发酵成功的表现,对其行为,要善于引导,而不能斥之为“不文明举动”。想当年在延安演出歌剧《白毛女》时,台下战士看到台上作恶多端的黄世仁时,激愤起来要举枪射杀台上演员。你能斥责这是不“不文明举动”吗?至于“厕所告急”之类,是管理缺失问题,与“不文明举动”何涉?

    总之,免票开放以后,博物馆、纪念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观众量是相当大的。这是好事,应该拍手欢迎。观众是博物馆的灵魂。没有观众,博物馆就无存在的价值。博物馆离不开观众,如同鱼离不开水一样。博物馆的价值,是从观众的获得上体现出来。但是,观众多了必然会带来一些管理上的压力。对此,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保护观众的热情,为免票开放保驾护航。当然,每个博物馆、纪念馆观众容量是不同的,经科学测算后,把本馆观众最大容量公之于众。为保护文物,保护观众安全,每天参观人数不能突破最大容量。如应接不暇,可以采取预约等方式,组织观众,疏导观众,让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