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走中国特色之路——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考察
  • 免票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 免票后博物馆怎样做好接待工作
  • 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博物馆做好 免票 后的后续服务工作
  • 加强管理,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保驾护航——兼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的难以承受之痛》
  • 现阶段文物部门退出对旧货市场的文物监管不利于文物市场有序发展
  • 运用法律手段综合治理文物非法贩运
  • 欧陆风冲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 大遗址和古城址的探查研究与保护------张学海先生谈寻找考古研究课题与文物保护的结合点
  •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明十三陵走向新的辉煌
  • 最新热门    
     
    明孝陵需要什么样的 原生形态

    不为常人所称道,乃至于在近日,在南京市的上空,又出现了一种要让下马坊三组石刻搬家的声音。毫无疑问,有一种声音出现,就必然会有一种回应,在南京市的上空,乃至于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也听到了对这种让世界文化遗产搬家的匪夷所思予以棒喝的声音。笔者无意于介入是非之争,但不妨借此机会,与读者诸君一道熟悉一下下马坊,熟悉一下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经历一下这三组石刻所经历的600多年风雨沧桑。

    下马坊、神烈山碑、

    禁约碑之建筑年代及现状

    下马坊与神烈山碑、禁约碑共同构成了明孝陵的第一道风景,但三者不仅形式不一,而且建筑年代也不同。

    下马坊。为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坐西朝东,现位于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的西北侧,相距水平距离10米左右。碑宽约5、高为7.85米。柱断面作抹角方形,两柱前、后及外侧抱以砷石,柱端饰云板云罐,内侧雕梓框,镶入大坊额。坊额正反两面均刻有“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体大字。下马坊西北距大金门约755米,因其为明孝陵的第一道门槛,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应在1400年左右。目前牌坊主体石刻保护状况良好,局部出现裂痕和风化,且基础有局部下沉现象。现离宁杭公路约20米左右。

    神烈山碑。明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下令改钟山为神烈山,在原下马坊东北边立“神烈山”碑。碑原有石质碑亭,现碑及四石柱础尚存。碑文额刻篆字“圣旨”二字,碑身中刻“神烈山”3个大字,东侧刻有“嘉靖十年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13字,西侧刻有“南京工部尚书臣何诏侍郎臣张羽立”15字。碑为竖式,高4、宽1.46、厚0.73米。碑坐北朝南,现紧贴宁杭公路,有底座下沉、碑身开裂风化现象。

    禁约碑。与神烈山碑并列,位在其东,坐北朝南,亦紧贴宁杭公路。明崇祯十四年(1641),崇祯皇帝下诏在明孝陵立“禁约碑”,重申保护明孝陵,严禁破坏孝陵龙脉,违者从严惩治。碑为卧式,碑身仅高1.41、宽5.21、厚0.43米;碑额高0.4、宽5.31、厚0.52米;碑须弥座高0.65、宽5.52、厚0.74米。碑文较长,兹从略。现碑身大面积粉化、脱落,字迹模糊,有基础下沉现象。

    据笔者现场踏勘,现三组文物建筑已被用铁栅栏围起,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公园,花草茂盛,游人小憩无虞。

    下马坊与神烈山碑、

    禁约碑之错位

    下马坊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一道门槛,因其坐西朝东,旧时人们要谒陵,必须从此坊门由东向西经过,且文武百官,到此要统统下马步行。从方位上来看,下马坊坐西朝东,神烈山碑与禁约碑为坐北朝南,且当年的下马坊位于神烈山碑与禁约碑的西南部或西侧,而不是现在的西北部。神烈山碑与禁约碑为后期石刻,从陵墓形制上来看,它们不属于当初陵墓神道的内容,而是在下马坊的坊门外,所以,其原始位置设在了下马坊的东北侧,这样既体现了明代人尚左的风气,同时也渲染了谒陵的氛围,加大了官方对陵墓保护的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和有关专家介绍,明代时,南京正阳门(今中山门)有一条直达下马坊旁的官方道路供谒陵者行走,当谒陵者由西向东行进至下马坊前侧后,再折回,由东向西进入坊门,踏上神道,经过一段路程,再由西转向北,一直北行,直至宝顶。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道路的更移变迁,下马坊下面的一条谒陵专用通道已渐始变成了人行通道,人员车辆可以自行从下马坊穿过。到了1931年,国民政府修筑京杭公路时,道路即从下马坊下面直接经过了。

    历史上的下马坊应是在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的西南部或西侧,但今人看到的下马坊却是坐落在了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的西北侧,换言之,下马坊由原来的位在前面,变成了现在的位在后。这种错位现象发生在1980年。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中山陵园管理处共同对下马坊进行了维修。由于当时宁杭公路已经拓宽,下马坊的两根柱础已被埋在了道路中央,因此,结合此次维修,维修者将位于宁杭公路上的两根柱础起出,置于新址的柱墩之上,但新址与旧址相比,向北移了20来米。这样一来,将下马坊与神烈山碑、禁约碑位置前后调了个个儿,从此造成了今日的错位现象。通过努力,终于使600年前的下马坊风光再现,但从此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历史信息。

    下马坊与神烈山碑、

    禁约碑的破坏与保护

    建国以后,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明孝陵的保护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1951年3月,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保护明孝陵,就曾组织文物专家进行过周密调查,根据明孝陵记录档案,现摘要如下:明孝陵之最前部由下马坊起,旧有石牌坊建筑,镌“诸司人员下马”六字(注:应作“诸司官员下马”)。柱高二丈,今坊柱已倒,折二段,倒在宁杭公路旁。其东有“神烈山”碑,字大如斗,明世宗嘉靖年间立,今坊碑俱倒在道旁。神烈山碑与下马坊额一段倒在路北,另坊额一段及石柱等在路南。又,东有卧碑,刻崇祯十四年禁约,仍完好,在今小卫路122号。

    1953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又作进一步调查,现将调查资料照录如下:下马坊在宁汤(杭)路卫岗东小卫街,系明孝陵神道的头一道石牌坊。明时谒孝陵,首先至此。石牌坊跨在路上,中横石额,长约丈许,上镌“诸司官员下马”六字。两旁石柱高约二丈,上刻花纹,颇为壮丽。但此项石牌坊在解放前(1948)因在交通道上,年久石裂,有碍交通,遭国民党全部毁坏,横额裂成2段,石柱2根折成4段,今仍堆在公路两旁。计路南有断石8根,路北有断石大7段、小2段。又有石柱础2个,仍遗在公路上地面原处。石牌坊以东,有明万历年间立“神烈山”碑一方,高约丈余,旧有碑亭,已毁,仍存柱础4个。后面水沟北,仍有带花纹石条大小2段。神烈山碑东仍有卧碑一方,高约8尺,长一丈许,刻崇祯十四年禁约,仍完好。处理意见:搬动颇费力,暂时仍就原处存放,但制保护牌两种,一写“明代下马坊断石,禁止毁坏”;一写“明代石刻,禁止毁坏”,分别立在牌坊及神烈山碑两处。若重新树立,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如果将石坊拼整,平放在路旁地上,既可保存遗物,也不妨碍生产。

    查南京市档案馆资料,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月十五日,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曾收到首都警察厅东郊警察局的《下马石牌坊拆修》公函。内容如下:“查本局境内遗族学校下坡处有下马坊牌坊一座,横跨公路,日久为风雨剥蚀,势有倾斜。惟该路为京杭国道,交通频繁,设若撞触,则生危险。为防范计,特此函请查照,设法予以拆卸,以策安全为荷。”又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九月九日南京市工务局“京工字第5910号”给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的公函,可知下马牌坊于是年五月五日“已派工拆除”。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明孝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马坊、神烈山碑与禁约碑等明孝陵文物保护工作再次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980年进行维修时,人们还是发现,坊额断成2块,南柱断成5段,北柱断成3段,北柱东抱鼓石断成2块,南柱西抱鼓石断成3块。

    1984年,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处对下马坊旁的临时违章搭建进行了清除,使下马坊及神烈山碑、禁约碑的真实面貌得以再现,令行人时常驻足观赏。

    下马坊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

    岁月荏冉,星转斗移,转眼到了21世纪。2000年8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克来尔博士和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负责同志来明孝陵视察,充分肯定了明孝陵的价值和保护工作,建议明孝陵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京市申报明孝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紧罗密鼓地进行着。与此同时,对下马坊地段的蚕食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

    今年3—4月,南京市玄武区建设局在宁杭路拓宽工程中,未经文物部门同意,首次将宁杭道路拓宽到了神烈山碑、禁约碑的边沿,下马坊因在其后,虽尚有一定距离,但已严重侵占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南京市文物部门曾当面与建设方交涉,但交涉无果。

    5月4日,南京市文物局收到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关于协调办理卫岗下马牌坊迁址手续的请示》(玄府字200385号),首次提出要求迁移下马坊等三组石刻。内容如下:“根据市建委宁建综字(2002)906号文件精神,我区建设局承担老宁杭路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建设任务。目前,道路沿线拆迁工作已过半,将进行道路的施工。现因卫岗东段道路北侧的下马牌坊在规划道路路幅中心,影响道路施工。为此,2003年4月18日下午,市领导会同市建委、规划局、设计单位和贵局领导在现场实地察看后,建议卫岗下马牌坊从现在所在位置向东北方向迁移50或80米,大约迁移到南京农业大学的北侧位置。现恳请贵局协调办理卫岗下马坊迁址手续。”笔者按:1980年,下马坊已经向北位移了20来米,此次若再向东北方向迁移,那几近要向北位移70—100米了,明孝陵的神道岂不更短了?

    5月12日,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给南京市文物局提交《关于明孝陵下马坊三组石刻吊装施工方案的报告》,主要内容是:“明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起点处下马坊位于宁杭公路卫岗段,有三组石刻:一为禁约碑,一为神烈山碑,一为下马坊。因南京市宁杭公路拓宽重点工程需要,该三组石刻需向北移位。经现场察看,禁约碑原址向北移60米,神烈山碑原址向北移60米,下马坊现址向北移30米(下马坊于1980年原址向北移了20米)。在移位前作好现址测绘工作。”笔者按:从现存资料看,禁约碑和神烈山碑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移动记载,一直是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若此次进行移位,又该是首次了。以前下马坊被拆被破坏,我们可以怪罪国民政府,将始作俑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今假如我们也去让下马坊们搬家,我们真不知道要去怪罪谁了。我无话可说。

    5月25日,南京市文物局照例向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提交了《关于明孝陵下马坊等三组石刻迁移的请示》(宁文物字[2003]39号),《请示》中阐明的理由是:“因南京市重点市政工程宁杭公路拓宽改造工程需要,南京市玄武区建设局根据市政府要求,拟对明孝陵下马坊等三组石刻实施迁移。”并将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制定的迁移方案同时上报省文化厅。南京市在《请示》中还重申:“明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现将该迁移方案报送贵厅,请予审核并依法上报批准。”如果方案被批准,他们“将监督施工单位切实加强对石刻构件、特别是碑体的保护,确保石刻、碑体在迁移过程中不被损坏。”

    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在接到南京市文物局的《请示》后,于5月30日迅疾向南京市文物局下达了《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下马坊等三组石刻拟迁移的意见》(苏文物[2003]81号),重申了两点意见:“一、明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处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因此,对其进行保护维修,保存文物的原生环境,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点。下马坊等三组石刻为明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厅认为,对其进行移建,将不利于明孝陵的原状保护,更不利于目前正在开展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的有关规定,你市拟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进行工程建设,应由你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在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批准实施;对下马坊等石刻进行迁移,须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北京时间7月3日23时56分(巴黎时间7月3日17时56分),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理事会一致通过,将南京明孝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喜讯传来,南京市举城欢腾。7月4日,明孝陵及其所在地中山陵园风景区内,350条广告横幅高悬在陵园大道上,“千年沧桑守遗产,一朝成功传天下”、“明孝陵让我们与世界更加接近”等标语,把整个陵园装扮一新。南京市为此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系列庆祝活动。明孝陵升值了,但下马坊们的命运仍在未决之中。

    7月15日,南京市文物局又向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提交了《关于明孝陵下马坊石刻加固及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宁文物字[2003]60号)。《请示》中提出:“明孝陵申遗成功后,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加强对明孝陵文物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使这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名符其实,并充分展示历史风貌”,“长久以来,下马坊石刻受到风化侵蚀,酸雨影响,已多处出现开裂、剥落,急待进行抢救性维修加固,以确保文物安全。”并提出:“鉴于下马坊三组石刻已不在原位,且1980年迁移时也未按原序列排列,应根据历史资料局部调整。”在《请示》中,南京市提出了抢救性维修方案,共有5点:1、石刻加固,采用环氧树脂灌缝、粘结,对粉化严重的部分重新修补,保持石刻的原貌。2、鉴于三组石刻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偏移,拟将石刻吊至一侧,重做钢筋混凝土基础,再将石刻复原,以确保石刻基础的稳固。3、由于现存石刻已不在原位并紧贴路边,1980年迁移时对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的安放位置与历史原貌又不符,计划此次结合基础加固,对三组石刻的位置略做调整,以保持石刻的原生状态。4、环境整治方面,由于20世纪80年代石刻迁移时,仅作了石刻的树立与修补,未做神道路面,使得游客搞不清楚这三组石刻之间及与明孝陵的关系,因此,南京市计划在此次修缮工作中,重新铺设神道石板路面,并将神道延伸至正对大金门的方向,以标示明初下马坊与大金门的关系及走向。同时,南京市准备迁出位于中山陵风景区内的南京手表厂,如果该厂迁出成功,则神道可以很快打通联结上。5、在绿化方面,待石刻就位和神道铺设好后,南京市将对下马坊景区重新布置绿化,以美化环境,保持历史原貌。笔者按:如果按照南京市文物局的意见,要恢复下马坊等三组石刻的“原生形态”,那根本不要大动干戈,只要将1980年被移走的下马坊再恢复到原位,重新竖立在明代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宁杭公路中间就行了。至于神烈山碑和禁约碑,只要你到过现场,只要你不为什么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你一定会觉得:这两块石碑已犹如饱经沧桑、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还是在原址保护,作一些防风化处理,这才是对这两块石质文物的真正爱护,同时,也保存住了它们的“原生形态”。

    7月29日,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提交了《关于审批明孝陵下马坊石刻加固及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苏文物[2003]144号)。在《请示》中指出:“明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陵区内的下马坊石刻长期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文物本体损坏较为严重,周边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并且“拟同意对下马坊石刻进行加固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笔者按:江苏省文物主管部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持十分慎重态度的。对下马坊石刻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已迫在眉睫。宁杭公路下马坊段的南侧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为什么要拼命将后起之公路向历史上已有之建筑、今日之世界文化遗产的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一侧去进行所谓的“拓展”?!难道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文物保护与现代建设的矛盾吗?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制造矛盾?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文物“原生形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