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揭开古老文化的神秘面纱——记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在昆明举办祭天礼仪
  • 平遥的烦恼——成为世界遗产之后的一场风波
  • 古瓷鉴定 殊途同归——关于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的构想
  • 守望·传承·弘扬·分享建立新的世界遗产伦理与管理体系
  • 信 守 承 诺
  • 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制度应解决四个问题
  • 结束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混乱、保护不力的局面
  • 正确认识世界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承担起保护人类文明的国际义务
  • 以春风风人的张光直先生
  • 苏秉琦先生的遗产与中国史前考古学展望
  • 最新热门    
     
    古建维修的精品工程——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维修纪实

    殿宇,古建筑艺术精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无奈在抵励850多年的风侵雨蚀之后,大殿犹如一病魔缠身的耄耋老人,殿基沉陷,柱根糟朽、酥碱、起甲,殿体倾斜,梁架走闪,木构件折断,殿顶坍塌,墙体糟酥,壁画裂缝,台明(大殿台基)、月台(台基伸出部分)排水不畅,墙体凹凸,砖朽脱落。面对种种病灶,过去虽多次葺补,但均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3年4—7月,前顶南部连续坍塌60多平方米,大殿告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的险情,惊动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政府。1993年顶部坍塌后,大同市政府指示应急搭架保护,同时逐级上报,并请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到大同实地测绘,编制修缮方案。199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局、国家财政部,省政府办公厅及文物、宗教、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实地考察,确定局部落架大修。1996年10月,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大殿修缮方案和技术设计充分论证后,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修缮方案。1997年6月后,国家和省财政拨款分批到位,由此大雄宝殿维修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历经4个春秋、1400多天的风风雨雨,工程于2001年6月全部竣工。工程指挥部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省文物局、宗教局和大同市政府的共同领导下,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使华严寺这位850多年高龄的垂垂“老者”复原了健康的容颜,也从设计、施工、管理等诸方面为古建筑维修树起了一面旗帜。

    兵马未动,粮草须先行。850多岁的华严寺大雄宝殿沉疴久滞。此次大修,难度空前。测绘设计、方案制定、施工场地安排、材料选购等施工前的工作充分与否直接关涉到工程质量。

    设计绵密 1993年,大同上华寺大雄宝殿发生险情,前檐南部坍塌,斗拱梁架走闪,殿内塑像及壁画随时都有可能被毁坏。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接到编制修缮方案的任务后,立即组织由当时的所长柴泽俊研究员挂帅,副总工张殿卿带队的设计班子。设计班子成立后,光对大殿现场勘察测绘就花了6、7个月时间,对大量有关大殿的历史资料反复分析、研究,斟酌了再斟酌,以确定修缮方案。如被封的前后檐板门修缮时是否全部打开?勘测时设计人员考虑,一则被封板门内壁满绘壁画;二则大殿位于高台之上,当时封门也许是为了抵御风沙侵袭,故设计时依然保持现状。又如屋顶上的栈条是否要换成望板?经分析讨论,认为栈条做法为辽代建筑手法,根据辽代建筑就是采用栈条的做法,设计时仍保留了栈条做法。当年8月,设计组拿出了修缮方案,该所即组织本所技术委员会自查,之后上报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复审,又邀请专家论证。设计组再根据反馈回的专家建议,多次修改、补充。

    动迁民宅 上华严寺院内狭小,且寺院北、西、南又被民宅包围。一些民宅还紧贴大殿台明、月台。这些民宅如不搬走,落架的构件,新买的材料,都无处存放,施工也无操作场地,修缮工程就无法进行。遵照大同市政府的决定,1996年大殿周围北至电影公司,西至牛家巷路东,南至上寺小院南墙以西范围之内民宅和单位用房予以拆除,作异地安置。尽管市政府为此拨出专款303万元,但由于华严寺地处市内黄金地段,大殿周围居民住户密集,又多为老住户,无论从既得利益还是感情上,都舍不得搬迁,拆迁阻力显而易见。为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大殿修缮如期开工,工程指挥部会同拆迁实施单位深入拆迁户,在充分理解并尊重住户们那份割舍不下的心情的基础上,晓之以保护国家文物的大理,动之以修缮华严古寺的大情,不厌其烦,反复地陈说,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好国家文物是上对祖先下对子孙后代的大事,牺牲个人眼前的小利益,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此外,对个别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拆迁单位采取了多种办法,如对安置楼房有困难的,给予解决平房对换;本人拿不出钱的,动员其亲属伸出援助之手。由于工作的细致,拆迁住户基本心悦口服,一些开始思想不通、甚至有抵触的住户在拆迁过程中也表现了积极的态度。经过一年多努力,共拆迁居民63户房屋109间,3间单位用房及一座垃圾转运站。寺院新增面积4800平方米,既解决了施工用地,又利于安全防火,也为寺院以后的整体规划和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及早选购特材 大殿修缮需用材料品种多,质量要求高,特别是规格又粗又长的落松和大型古建砖瓦,一时难以买到,必须提前订货,才能保证使用。经调查,所需的一些的落松即便是在东北林区也不多见。为了让修缮的材料不打折扣,指挥部委托市木材公司和东北的几个林业局取得联系,通过他们向伐木工人求援,在原始森林内找到符合要求的特材;大型的砖瓦则从五台地区订做。

    一项浩大的工程,倘若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程将是一盘散沙;倘若没有专人负责把关,制度不过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倘若各部门互相拆台,我行我素,工程建设则将瘫痪。

    严格管理 方案批准后,为了确保修缮方案的顺利实施,一个以大同市副市长齐平为组长,省宗教局局长周新玉、省文物局副局长高可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迅速组成了,大同市上华严寺修缮工作委员会和修缮工程指挥部也相继成立。指挥部与施工方一起驻在工地,进行具体组织领导,加强管理并在技术、材料、财务、保卫等方面都配备专人,严格按制度尽职尽责。

    经省文物局和大同市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批准,大殿工程由具有文物建筑施工一级资质的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以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负责施工。

    在材料采购使用方面,工程指挥部根据施工设计要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题下,凡国营物资部门能够供应的,依托国营单位解决。所购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品种、规格、质量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不买。投入使用前,由施工方抽样送建筑材料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化验检查,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用。必用之材,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解决。始终坚持材质不变、数量不少、规格不改的原则。如修配斗拱,需木质坚硬的本地榆木,指挥部负责材料的同志与市二木材公司领导先后跑了本市周围及外省7个县区的20多个村庄选购,一直到圆满解决为止。砌墙时有一车机砖标号不够,就毫不客气地让其从工地拉走。

    为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会同施工方制订了材料用前检验、设计变更审批、跟踪检查把关、隐蔽工程勘验、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制度。各个环节,紧抓不放,每道工序,严格把关。除负责技术的同志与施工方质检员天天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外,还实行了施工班组长、技术员、指挥部管理人员层层负责,集体会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拆除台明墙体时,发现2米内属杂土夯填,土层松散,若不新作基础,将留下后患。指挥部与施工方立即研究,提出修改原设计的建议。经修缮委员会研究,与原设计单位及时会签了设计变更书,报省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新做了檐柱、砍墙基础。对隐蔽工程,如檐柱基础、木构件加固等项目,从原土夯实、灰土垫层、筑基砌墙、铁活加固、化学粘结……,都一项一项跟踪检查,认真记录。在检查檐柱附柱安装时,质检员发现个别柱底垫片用木板代替了生铁片,不符合质量要求,责令返工,同时给予严厉批评。

    全程监督 指挥部聘请了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古建专家、研究员柴泽俊为技术总监,负责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审查,分部工程的总验收工作。聘用原云冈石窟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解廷凡为工地技术代表,负责施工过程中现场的技术监督,副总指挥张五安自始至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决不姑息。如:屋面苫背抹压完毕后,大面积出现裂缝,经甲、乙双方共同研究、讨论,认为原材料黄土不合格,遂决定全部铲除,更换原材料后重新抹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昼夜防范 上华严寺居于社情复杂的闹市区,不安全隐患较多。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安全,工程指挥部和施工方自始至终把大殿文物和施工现场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副总指挥张五安4年中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日夜坐阵在工地。不断加强对全体施工人员防火、防盗安全教育,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职保卫人员队伍,坚持昼夜24小时巡逻值班,严防死守,常抓不懈;同时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安全消防设备,与110警务联通监控设施,并定期检查更换,保证各种安全设施和器材的完好率;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不准进入,车辆进出检查登记以及领导经常检查督导等。由于高度的防范意识和措施的得力,4年的施工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配合默契 上华严寺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隶属宗教部门管理。修缮工程一开始,文物、宗教两个部门就彼此配合,互相尊重,指挥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对省内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朔州祟福寺、晋祠圣母殿以及辽金建筑进行了考察,统一了思路确定了修缮目标。由指挥部牵头,邀请省文物主管部门领导和古建专家对施工人员和寺院僧入进行文物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参与大雄宝殿修缮工 程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密切协作,寺院僧人积极配合,各级宗教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办共保文物的良好氛围。

    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按照设计要求,采用样板引路的方式,精细施工。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接到大雄宝殿修缮工程后,即确定了争创一流工程的目标,他们选派具有丰富文物建筑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张殿卿担任项目经理,并调集省内古建、壁画、彩画保护等专业队伍,抽调所内一流的专业技师参与工程。施工初期,工程指挥部明确提出,修缮要高质量、高标准、出精品。为此,他们会同工程项目经理部采取多项严密措施。

    针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的特点,项目经理部组织技术人员,在遵循设计图纸和《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维修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和当地气候条件,制定有利文物保护的可行性施工方案,并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逐一攻关。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特点,采用样板引路的方式进行施工,保证了各单项工程按计划,高质量、高标准进行。

    施工方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构件采用逐件登记,分类提出修复方案,逐一检查验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可读性,确保原构件的使用率达95%以上,保持大雄宝殿的原有的历史风貌。

    原大殿台明、月台周围基础深度不一,土衬石厚薄不均,墙体均为单砖垒砌。修缮中施工单位将基础深挖至1.5米,同时在底层夯填0.3米厚的灰土。28根檐柱基础下都增加了砖砌磉墩,并与台明砌体连接。对4米高的台明墙体和月台墙体底部外层砌条石,上砌砍磨青砖,并用旧砖两层背里2.3米厚。顶部外沿安装可泛水的剁釜压沿石。砍墙两侧外层,用砍磨青条砖垒砌。墙体外侧麦秸泥抹面,红土白灰浆抹压赶光,朱红色浆涂刷。砍墙下、檐柱间增砌了机砖基础和柱础连为一体。月台根基浅而虚,墙系单体垒砌,多处圮毁。地面凹凸,墁砖破损,积水严重,石槛大多残损。修缮时基础与台明同作,墙体外侧下砌条石,上砌青条砖,内背旧砖。顶部和台明一样剁釜青石压沿。地面与大殿、台明一起用砍磨青砖铺墁,并增加了11.4平方米石板盖面地沟和4个龙头排水。另外,对月台上的钟、碑亭、旗杆及夹杆石亦进行了落架整修。

    大殿落架后,问题就暴露无遗。施工单位除对整体梁架进行全面拨正加固外,其它木构件整修、补配、加固达3000余件。其中,更换檐柱1根,兰额3根,仔角梁1根,外檐附柱27根,散斗124个,斗耳87个;包镶檐柱10根,墩接檐柱9根;墩接的檐柱榫卯相扣,并用胶接材料粘接,在檐柱两头、接缝处榫端再加铁箍固定。为了防潮防腐,安装前对新、旧构件蘸刷生桐油。大殿为庑殿四坡顶,面积2400平方米,正脊两端吻高4.25米。修缮中对梁架上的脑椽、花椽、正身椽等旧件一一做了整修加固,更换了糟朽的檐椽、飞子、连檐、瓦口、望板、柴栈。正脊、戗脊全部恢复早期风格,用瓦条垒砌。补配修复了殿顶北端的金代大吻及戗脊、垂脊、套兽、风铃等。

    本次修缮对原彩绘也进行加固保护,复原了新补配件彩绘。檐、金柱、椽、飞子、望板、门窗、匾额等木构件在着生桐油的基础上,露明之处都进行油漆退光,断白作旧,恢复原貌。共补配天花板54块,天花支条l17米,天花蘑菇325个。

    施工的精细还反映在施工过程中的文物保护。由于是落架大修,工程量大,施工期长,殿内文物又多,仅固定大型塑像就有32尊。对此,对可动文物经过精心包装移作它处安全保管,不可动文物都作双层支架、木板、棉花、油毡、塑料布保护。还采用高质量的夹胶帆布搭设了一个能笼罩整个大殿的2800平米保护大棚。这样,既保护了室内的文物,也为雨季修缮施工提供了场所。大殿墙壁、拱眼上共有979平方米的精美壁画。由于大殿四面墙壁的拆卸,壁画的保护更为错综复杂。为了使这些瑰宝秋毫无损,施工人员从分块揭取到铲除泥背、背层加固、胶纸浆泥抹、布层布揪粘裱、漆泥抹压、画面修补、直至逐块木架固定安装,并用特制铁活紧紧相连。如此经过24道工序,结果画面平平整整,原状依然。

    也许,古建名词对于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罗列的数字是抽象的,可是整个维修工程中的每一阶段、每一构件、每一工序、每一道工艺,都是承担单位所有员工用心血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四度春秋之后,华严寺大雄宝殿不仅仅展现了辽代雄浑的原貌,更是凝聚了当代古建筑保护工作者的睿智与风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