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深切怀念张光直先生
  • 国宝能回家吗?
  • 宿白先生与克孜尔石窟研究
  • 感受契丹
  • 博物馆与全球化—— 北京博物馆论坛-首届高层研讨会 演讲选
  • 新中国故宫文博事业的开拓者——纪念吴仲超同志诞辰100周年
  • 名城西安如何保护与发展
  • 2001年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参评书目
  • 五十年开拓进取 新世纪再创辉煌庆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 两涂轩 书画“回家”记
  • 最新热门    
     
    科技创新撑起文物保护一片蓝天—— 九五 重大文物科技成果巡礼

    p> 该项目所需材料来源方便,操作简单易行,工艺简化,缩短了青铜文物的处理周期。该成果已在江苏、河南、湖北等省内数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进行推广应用。

    2\长效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的研究

    完成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舞台电子技术研究所

    长期以来,书画装裱的粘合剂一直沿用面粉浆糊,由于面粉浆糊的主要成分是原淀粉和蛋白质,是某些霉菌和昆虫的营养源,因此容易引发书画的霉变和虫蛀。为了解决书画的霉变和虫蛀问题,1992年“长效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的研究”列为国家文物局文物科研项目。

    长效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SDK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变性淀粉,这种新型粘合材料不需添加辅助材料,本体具有防霉防蛀及抗酸化的功能。与传统装裱粘合材料的其它相关性能比较:SDK能在冷水中糊化,糊化物的稳定性较好,具备小麦面粉浆糊的粘裱特性和操作手感。同时,其装裱件的平整度和干缩润胀比例均优于小麦面粉浆糊,是传统装裱粘合材料的优良替代品之一。SDK粘合剂是具备装裱性能和防霉防蛀双重功能的装裱粘合剂,在国内外尚未见发明,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SDK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可逆性、稳定性好。不仅适用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画廊等单位古今字画的装裱和修复,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档案馆作为图书装帧、档案修复的防霉防蛀胶粘材料,在其它相关领域也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项目的中试及推广工作正在紧张展开。

    ③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

    该课题在吸收国内外对菱形纹饰兵器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检测,得出新的见解,并成功复制出来。至此,揭开了中国青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之谜,发现早在2500年前中国已创造出精湛的金属表面合金化装饰和保护技术,为我国科技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该项目发现了菱形纹饰剑表面非纹饰区存在富锡细晶区;发现菱形纹饰剑表面纹饰区处组织与基体同时铸出,该处α相严重腐蚀,铜流失,形成以锡为主的氧化物;项目首次应用了电子背散射实验,证实了标本的纹饰区表面存在以SnO2为主的“釉质”氧化物薄膜;运用模拟古代实施方法,筛选出金属膏剂扩散法工艺,制出黄基体白非纹饰区相间具有细晶区的菱形纹饰样品。

    本研究属科技考古范畴,达到了当前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④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

    完成单位:镇江博物馆 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是1992年国家文物局文物科研项目,以镇江市博物馆所藏吴国青铜器为主,旁及苏、皖、浙出土的吴器,以多学科协作方式,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区域性文化作综合研究。

    该项目对吴国青铜器的形制、分期、人文特色、合金成分、冶铸及加工工艺,进行综合性研究,完成论文和检测报告共10篇。此课题阐明了吴国青铜器及其制作的发展过程、人文技术特征及该时期吴国冶铸技术的水平。通过多种科学手段分析测试,对该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论证,并对青铜器件中纯铜晶粒的赋存形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项目的10篇论文学术价值较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吴国青铜器所作最翔实、系统的综合性研究。

    ⑤严重朽蚀饱水竹简的真空冷冻干燥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博物馆

    近20多年,我国湖南、湖北、山东、安徽各省均出土大批竹简。由于处理方法不尽完善,因此目前大部分竹简仍浸泡在水中,受到自然损坏的威胁。

    该项目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经过2年多的工作已完成了对1000多枚记载有重要史料的战国严重腐朽竹简的脱水处理,效果良好。

    该项目对朽蚀程度不同的竹简分别采用了水真空冷冻干燥和GX—PVB—t—BuOH真空冷冻干燥方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严重朽蚀的竹简脱水加固问题,而且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在真空冷冻干燥方法上有所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成果科技含量高,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意义。

    ⑥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

    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我国西北地区古丝绸之路上,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土建筑遗址,如著名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玉门关等,濒临严重的风蚀和雨水的冲刷的破坏,急待加固保护。

    本研究通过对筛选出的PS加固材料与遗址土体作用激励的进一步研究。

    研究发现PS与土遗址作用后能够改变土体的微观结构,形成一种网状、性能稳定的硅酸岩胶凝体,非常明显的提高了土遗址的抗风蚀性和耐水性,使加固土遗址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该研究经过在交河故城等不同类型遗址的大量现场加固试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工艺方法。

    该成果材料价廉易得,施工工艺简单,易于在大范围的土遗址加固保护中推广应用。

    ⑦书画展柜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的研究

    完成单位: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

    本课题是广东省博物馆为解决书画等易受大气污染物腐蚀损害的文物在展出中的保护问题,进行展柜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的研究。该项研究和实施在我国文物系统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同系统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

    该系统在广东省博物馆书画厅空调机房内安装一套空气净化过滤主机,用两路送风管在展厅天花板上部运行,3组书画展柜连接成一个循环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实现了低投入、低能耗、低维护费用,净化后的空气测试数据基本达到国际标准或达到仪器检测的极限。

    该系统适于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应用,推广前景较大。对系统中的更高效吸附、过滤材料筛选和研究还可继续深入。

    ⑧瓷器热释光断代及其真伪鉴别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博物馆

    瓷器热释光断代是文物科学鉴定的一项重要手段,为了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该课题列入1990年国家文物局文物科研项目。

    该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瓷器热释光断代及其真伪鉴别领域,特别是用前剂量技术对瓷器断代及其真伪鉴定可能性研究方面,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地位,达到同类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

    该项目提出的瓷片实验室β辐射剂量率的校正,应按每个实验室各自辐照条件进行刻度,瓷器样品在年代测定前,应先观察其热激活特性曲线和熄灭灵敏度的变化以及瓷片样品两断面剂量测定和平均剂量的计算等都是实验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该项目在瓷片的样品制备,前剂量技术的应用,热激活特性曲线的选取,β剂量的积累和衰减等方面做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为瓷器热释光测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该项目在采用已经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及实际应用上还可进一步研究,在真伪鉴定的可能性及实际应用上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⑨新型文物古建筑白蚁防治剂的研究

    完成单位:南京博物院 滁州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因气温高、湿度大,极易发生白蚁危害,给文物古建筑造成很大破坏。“新型文物古建筑白蚁防治剂的研究”课题,是文物保护“八五”科研规划之一。该白蚁防治剂可配制粉剂、乳剂等剂型,可以用于白蚁的熏杀、触杀和喷杀,对文物古建筑中常见的蚁种蚁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并对古建筑无任何不良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成功,在文物保护白蚁防治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在传统中草药杀虫剂和有机磷杀虫剂的筛选及中草药的提取研究;传统中草药杀虫剂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复配增效、协同作用研究;文物古建筑特定环境中白蚁防治剂的研究等方面具有技术创新。

    新型白蚁防治剂具有高效低毒、无刺激性气味,对文物古建筑及彩绘雕塑等无不良影响。新型白蚁防治剂在新建建筑和水利堤坝上的白蚁防治,也有良好的效果。新型白蚁防治剂的研制成功,为消除文物古建筑存在的白蚁危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药物和技术。

    ⑩应用磁法勘探地下文物研究

    完成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文物保护科学 技术研究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该项目系国家文物局1991年文物科研课题,是通过对地下古窑址、古墓葬、古冶炼遗址类等地下文物遗存磁性反应特征的分布,研究磁探方法的应用特点和有效的资料解释方法。该成果在以磁法勘探技术应用于田野考古学调查的探测技术和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磁法勘探研究从应用理论机制、模拟实验和实例应用3个方面研究了磁探应用的前提、方法、技术;展示了磁探新技术的实用价值、推广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该方法具备操作简单、设备轻便、智能化程度和探测效率高等特点,彻底的无“源”探测,从微观上实现“无损伤考古”探测,在田野考古勘探工作中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