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发现笮文化
  • 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日本艺术品
  • 继承先贤事业 振兴建筑史学——杨鸿勋谈先师建筑史学事业及其前景
  • 中国名山有了博物馆
  • 富顺文庙叫声 国保 好沉重
  • 应县木塔沧桑出镜
  • 最新热门    
     
    海峡两岸博物馆首次展出张大千画作珍品——记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

    许多摹品都比壁画更鲜艳。

    大千师古并不泥古,通过临摹石涛,他掌握了文人水墨画清新秀丽的绘画技法。临摹敦煌壁画,他学习到了北魏隋唐精丽高古的绘画技法。自此,他在绘画中敢于用重彩重色,色泽浓艳,线条勾勒严谨,同时也受壁画中场面浩大,气魄雄伟的启发,敢于面对尺幅巨大的挑战。此次展出中的大墨荷就是他自敦煌归来后所作的。

    以天地为师,向大自然学习。1927年大千先生与其兄第一次登上黄山游玩,在山中作了不少写生画稿与诗词。自此以后,大千先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的足迹更是遍及欧洲、南北美洲、东南亚等地。大千先生一生喜欢跋山涉水,铸就了其宽广的胸襟,他的作品中,自有一种恢弘的气势。大千先生认为,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而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胸怀。对此,大千先生身有体会的说:“要领略山川灵气,不是说游历到那儿就算完事了,实在是要深入其间,栖息其中,朝夕孕育、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融会贯通。宇宙大观,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着想象是上不了笔尖的。所谓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会绘出传神的画。”大千先生的许多画都是他游历真山实水后的真实感受。

    山水如此,其它花卉、人物、鸟兽等都是一样,大千先生认为都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花卉中,荷花是他画的较多的题材之一,为了画好荷花,1934年他在北京借居颐和园听鹂馆时,每日在昆明湖畔临景作画,对荷花观察入微,使荷花图渐成为他画中的一绝,后徐悲鸿评价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对于梅花,大千先生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巴西的住所八德园内,专辟一梅林,遍植各种梅花;在美国的住所环荜庵内,栽种了百株各色梅花。他爱梅,养梅,咏梅,画梅,晚年更是自号为“梅痴”,身后即长眠于他从加洲海岸运回台北住所的巨石“梅丘”之下。

    大千先生一生都在探索,师古人、师造化的结果,使他有了俯拾万物、从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本事。1960年以后,他的画风有了一次大的转变,开始用泼墨泼彩的手法进行创作。泼墨古已有之,泼彩却是大千先生发明的。这种泼墨泼彩非常类似于西方的抽象画,但又与抽象画有很大不同。有人说大千的泼墨泼彩法是受了欧洲现代绘画的影响,大千不同意,他说:“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芾、梁楷的泼墨法发展来的。”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总是与具象的笔墨收拾相结合,因此在画面中,总是在大片的墨彩中看到细笔绘出的舟、桥、树、屋等具象物体。这次展出的《夏山云瀑》、《峨眉山月》、《胜盖丹罗山晓》、《青绿泼墨山水》等作品都是以泼墨泼彩的手法绘制的。

    《长江万里图》与《庐山图》这两幅鸿篇巨制都是泼墨彩法与传统绘画手法相结合的作品。《长江万里图》是大千先生1968年为祝贺其老友张群的生日所做,全长1996厘米,高53.3厘米,将长江沿岸景致做了生动精彩且一气呵成的完整描绘,将泼墨泼彩的新技法,完全溶于传统的中国山水之中。在磅礴的气势中又有着疏密有致的构图变化,泼墨泼彩所形成的特有效果,使画面呈现出苍翠清润、水气弥漫的景象。《庐山图》是大千先生最后的一幅巨作,长1080厘米,高180厘米。做此画时他已83高龄。此前他的旅日老友提出想请大千先生为自己在横滨新建高级观光大旅社作幅大画,但又恐先生体力不济。谁知大千略一沉吟,即以坚定的语气说:“好!我就给你画这幅大画,也让大家看看我到底老不老!”《庐山图》于1981年7月7日正式开笔。开笔的时候,画大画用的道具全部摆列整齐,大笔、排笔、大碗、大盆、……十分壮观,大千由张夫人亲任助手陪侍登场,先把画布打湿之后,大千拿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张矮脚凳上,先把笔头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抬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经过一番忙碌,放下拖把,又拿起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布的一部分小心翼翼地连泼带洒,接着又拿起排笔,一面导引青绿颜料的流浸,一面又把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染。……用了不少水,不少颜料,大千更是聚精会神地忙了几个钟头,但画布却看不出什么,只是一片水渍,一淌淡墨,一块青绿而已。在场诸人看了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这幅大画的绘制不简单,要心智、要技术,还要力气。张群先生对大千昂然接受此一挑战的豪情与勇气,惊叹不已!《庐山图》于1983年1月基本完成。通幅云雾氤氲山势连绵,虚实掩映,气势磅礴,呈现出非常生动的光影明暗的变化,使画面的写实效果极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