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发现笮文化
  • 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日本艺术品
  • 继承先贤事业 振兴建筑史学——杨鸿勋谈先师建筑史学事业及其前景
  • 中国名山有了博物馆
  • 富顺文庙叫声 国保 好沉重
  • 应县木塔沧桑出镜
  • 海峡两岸博物馆首次展出张大千画作珍品——记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
  •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进入倒计时
  • 最新热门    
     
    伟大的爱国者 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举行悼念活动

    们谨献一副双百长联,藉以表达陈列馆全体同仁的哀挽怀念之情。

    上联是,昔赤县狼烟苍原凋敝关东骄子韶光图强家仇未雪国难紧逼置生死于度外担道义在铁肩以漫长自由代价换取万众同心团结御侮盼吾昌盛中华昂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纵观汉卿壮举伟哉宇宙寰球炎黄后裔有口皆赞英雄十方飞鸿广播功勋;

    下联是,现九州炳蔚碧野葱龙夏岛客翁老骥伏枥风韵犹存乡音依旧抛毁誉而不屑视荣辱如尘土其超凡人格魅力赢得千夫景仰青史垂碑循公坎坷履历确乎古今天上传奇者冠惊闻将军噩耗悲矣白山黑水故里亲朋无言泪别寿星百载乘鹤远驾逍遥。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副馆长杨小东连夜赶赴北京,拜会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并委托她将“大帅府”的这一双百字长联带往美国。

    晚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大门口挂出了巨大的黑色横幅,上面用白色大字写着“沉痛悼念张学良将军”,在夜色中十分醒目。整个馆内庄严肃穆,窗口、门边、檐下、廊前都挂出了黑色的挽幛和白色的轻纱。微微的夜风之中,帅府院内那株梧桐树轻轻婆娑,似乎还不知他的主人已经永远的离去,仿佛还在那里等待着主人那久远的脚步声再重新响起。在夜色中,全馆的工作人员在无人号召的情况下都没有回家,他们都默默留在工作岗位上,神色凝重,脚步匆匆,整个旧居陈列馆内笼罩在一片哀痛之中。

    陈列馆的一进院和二进院门旁已连夜悬挂出两幅巨大的黑色挽联,“百龄寿星遗下莹莹瑰宝仙游远去,千古功臣矗起巍巍丰碑神采长存”;“沈水扬波送汉公,旧居挥泪悼尊主”。每一幅挽联都寄托着辽沈父老对张学良将军的无限哀思。

    16日早晨,人们从新闻中了解到张将军病逝的消息,纷纷来到旧居陈列馆,怀着沉痛的心情参观旧居和《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展览,参观的人数比平常多了一倍,有人给张学良将军送来了花圈,有人在张学良将军像前献上一束束鲜花,陈列馆内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他们都默默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无声地感受一位世纪老人给人们所留下的精神上的宝贵的遗产。

    17日上午9时,辽宁省政协在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会场上摆放着鲜花和翠柏,正中悬挂着张学良将军的巨幅遗像,两侧是辽沈各界及海城市、大洼县送的花圈和花篮。由张学良先生亲自培育并赠送给张学良旧居纪念馆的11盆兰花摆放在遗像前,朵朵盛开的兰花凝聚着家乡父老对汉卿将军的一片哀思。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辽宁省政协主席肖作福等省、市有关领导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上,政协主席肖作福代表辽宁省各界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张学良将军逝世的噩耗传来,千山为之垂泪,辽河为之泣咽,家乡人民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今天,辽宁15家群众团体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张学良旧居举行悼念张学良将军活动,以此深切缅怀他的历史功绩,表达家乡父老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他说,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正当祖国处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强烈的爱国赤诚和民族大义,将毁誉安危置身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被周恩来总理称誉为“千古功臣”。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先生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泊荣利,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爱国情志为世人尊崇。辽宁是张学良先生的故乡,他不仅对东北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一直对白山黑水充满着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应邀担任了东北大学的名誉校长,多次流露出思乡之情和对故乡故土的一片赤子之心。张学良先生为家乡繁荣和祖国统一所倾注的心血,作出的贡献,辽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将永世不忘!

    追悼会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馆长张力同志代表陈列馆全体员工和全省文博界广大干部职工,对张学良将军的的不幸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他说张学良将军成长在这个庭院里,张学良将军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就是为了弘扬将军的丰功伟绩而兴办的,它的一步步发展都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作为张学良将军故居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应当竭尽保护文化遗产、宣传将军伟业之职责,以张将军为典范、楷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