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寻访恩师在日本的遗踪
  • 走进博物馆看徽派建筑——安徽省博物馆《徽州古建筑陈列》的文化内涵
  • 城市生活与博物馆—— 中国与世界博物馆观察 论坛综述
  • 浅谈博物馆的档案管理
  • 节日文化空间成焦点 节日与假日体系隔膜被再次提出
  •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
  • 我所知道的郭宝钧先生
  • 鸿才硕彦 “国宝卫士”
  • 清史补遗 古建首研
  • 悼念吾师郑德坤教授
  • 最新热门    
     
    域外博览 城市生活与博物馆 案例分析之二

    颁布,和平趋势的稳固,博物馆策展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即由大型周年纪念展转向“探究更具根本性历史记忆问题”的主题展。2000年该博物馆举办了“身份的圣像”展,2003~2006年举办了“冲突:战争中的爱尔兰人”展。  
     近年两个展览中的新元素、新特点
     以作者为代表的博物馆方面认为,北爱尔兰的战争历史就是它的受害者的历史,但相对于各-派别的政客而言,受害者往往没有发言的机会。“冲突:战争中的爱尔兰人”展览,旨在讨论爱尔兰从青铜时代到20世纪一万年历史所留下的战争创伤和历史遗产。展览除利用考古出土品、社会历史学史料和艺术藏品外,还采用了新的方法,即为此次展览采录提供了属于不同社会团体的、61份不同类别的、近几十年来战争与冲突的受害者所表达其观点的声音。
      这些平凡的声音不是展览的一种声响背景,而是作为探讨展品和主题的一种 “核心叙事”和“阐释路径”,这些音响设备供所有参观者免费使用。他们认为,当事人对战争与冲突的感受、受害者对侵略者的评价具有独特的力量,听者的直接体验与人的情感的共同性,能使人们产生超越时间、超越派别界限的同情和理解,这些平凡的声音不仅能打动人,而且可以产生不寻常的效果。
      博物馆在起初筹展时并不具备用以展示的声音,没有建立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缺乏与受害者声音相关的专业技术。为此,博物馆成立了一个以资深爵士为统领的领导小组,其成员一方面深入社区,与各社团建立必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为展览活动提出建议和批评。这样,社区有机会参与博物馆大型展览的策展,有7个社团(如印度社区中心、由曾被关押过的囚犯组成的共和派团体、温莎妇女中心、具有亲英派性质的为被释放的犯人提供培训计划的人民权力组织、各派别共同组织的神职人员团体、学生团体等)为该展览提供了各有特色的观点和帮助。博物馆试图通过“冲突:战争中的爱尔兰人”展览使人们认识到,彼此过去所遭受的痛苦可能促使对立的双方产生某种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看,博物馆为民族和社区之间提供了文化对话的机会和空间,扮演着文化协调者的角色。乌尔斯博物馆还有意识地探究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不同社区之间建立或维持联系,以便使博物馆的文化协调者角色进入每一个社区,架起沟通分歧的桥梁。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得以拓展。
      乌尔斯特博物馆展览融入社区、表达民众观点的实践也深化着人们对博物馆的重新认识。2000年该馆举办的“身份的圣像”展,审视了爱尔兰2000多年历史上的各种圣像。展览也同样纳入了不同社区、社团民众对其圣像的历史缅怀和记忆。比如,博物馆委托一位亲英派、一位共和派的壁画艺术家分别创作神话中的英雄斗士库丘林的壁画艺术形象。壁画前立着英雄的青铜雕像,它是北爱尔兰两个-社团共享的圣像。展览中还有一幅亲英派的壁画描述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首日,乌尔斯特师的将士攻打德军战壕的情景,同时,展览探究了该战役首日乌尔斯特师遭受损失这一记忆在亲英派心理中所起的作用。这种方式可赋予少有感-彩的历史过程以生动而鲜活的动态记忆。但当民众意识到博物馆可作为促进其社团记忆方式、意识到博物馆这块空间的力量和地位时,博物馆也面临着挑战。虽然带有某种经历的物品收藏在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也公开表明其讲述“客观”历史的意图,但如何选择藏品及其相关的主题和记忆内容则是需要办展方所决定的。在爱尔兰,不同社团关于历史的阐释居于民族冲突的中心,人们会将历史事件视为当代事件加以重新体验,并为现实赋予意义和目的。
      因此,对乌尔斯特博物馆而言,在展览中选择主题、纳入当今城市社会多元文化的目的、方向和客观性都会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这一过程和方法的实践又使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与现实记忆的场所,也是引人注目的当代文化发展、对话、互动和表现的真实空间。(赫俊红)

    2007.2.16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