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寻访恩师在日本的遗踪
  • 走进博物馆看徽派建筑——安徽省博物馆《徽州古建筑陈列》的文化内涵
  • 城市生活与博物馆—— 中国与世界博物馆观察 论坛综述
  • 浅谈博物馆的档案管理
  • 节日文化空间成焦点 节日与假日体系隔膜被再次提出
  • 域外博览 城市生活与博物馆 案例分析之二
  • 北京私立博物馆十年记
  • 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前景
  • 也谈基层博物馆的出路
  • 从颓垣败瓦中再生《庞贝末日》展品在中华世纪坛点交
  • 最新热门    
     
    域外博览 城市生活与博物馆 案例分析之一

    经历,以增加人们对他们的宽容,改变对他们的传统观念。”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甚至在一个国家的地域空间内,不少大城市正面临着大量移民或流动人口的涌入,如何促进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宽容和理解,如何从根本上应对或解决伴随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廉租公寓博物馆的创意及其展览展示的推出便具有了全球范围内的某种借鉴或启发意义。
         主题式的游览,游客参与讨论的观点互动
         (一)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参观展览,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是一种古今精神、意识、心灵的体验或感悟。纽约下东区廉租公寓博物馆的策展者,想通过19~20世纪早期不同移民家庭故事的陈列、描述,配以精心策划准备的专人讲解、互动话题讨论等导览活动,让参观者把过去来到美国的移民与今天新来到美国的移民经历结合起来,并力图让人们体验或感悟到:今天的移民与以往的移民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那些新来的移民同样也在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今美国的社会生活。
        (二)展览主题的选择、凝练与深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移民家庭会有各种各样生动经历的故事,所以发现移民经历中那些根本、普遍和持久的东西,又不失其原有经历的生动多彩,成为该博物馆展览成败的关键。
         博物馆根据对其所在公寓楼内以往住户情况的调查,选择了5个家庭,以整修后的这5个旧居为载体,以3个主题来组织安排博物馆的游览活动,这3个主题分别是:“在服装产业的移民”“生存:移民们怎样经受困难时期的考验”“参观重建于1916年的孔菲诺家的房间”。每个主题都涉及某个历久的、并一直影响着移民家庭生活的社会问题。具体内容大家可阅读文章。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为凸显其主题,实现其展览理念,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群体间理解和宽容的一个策略是:博物馆从工作人员到可能涉及的内容,到形式和空间场景,都精心准备组织,给参观者提供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和场合,给参观者提供情景、角色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如在参观分类主题的行程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游客的提问、解释互动;在主题参观结束后,博物馆为游客们提供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安排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与游客开展有关移民等诸多问题的“厨房会谈”。这样,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主题导引,游客们能在参与式的耳闻目睹过程中引发对当今新移民的理解和对有关政策、社会问题的反思。由此,廉租公寓博物馆较好地践行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深入研究、因地制宜是社区博物馆获得教育功能的根本
        上述该博物馆的目标定位和展览展示方案的设计,是基于他们对“以地区为基础的教育”观念的深入理解及其在社区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作为这家博物馆的一名理事,作者在文章后一部分归纳出的博物馆以地区为基础的4点教育计划,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而作者提出的其他博物馆要成功开展以地区为基础的教育5条指导性原则,更体现出了作为博物馆管理层所应具备的战略眼光。
         这5条原则是:第1:描述和阐释地方历史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让人们广泛地认知它和承认它,而在于提供一个看待历史问题的新视角。第2:要考察与这一地区相关联的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不仅要考察与当地社区相关的问题,还要考察它与其他社区相关的问题。第3:完成历史,也就是采用多样化的视角来讲述历史故事,描绘制度习俗,从而对那些已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编史观点进行独特的重读。第4:让游客们加入诠释。博物馆应该给游客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将在诠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让游客们分享对历史故事的看法,交换他们对自己所代表的更广泛的当代社会问题的观点。第5:点燃游客们行动的热情。这就意味着要激励游客们找出影响他们所在地区的社会问题,并且提供一些有着积极效果的措施作为例子以供他们参照。从某种角度来说,博物馆应该引导游客认识到,他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来改善社区生活。
      对于我们当前大量涌现的博物馆而言,这家社区博物馆的所思所为颇值得我们有关管理者借鉴和反思。

    2007.2.9第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