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 盛 世 相 延 铸 金 陵——举办《龙蟠虎踞》通史陈列的体会
  • 全方位再现特定历史时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半景画《军垦赞歌》
  • 借助绘图软件进行藏品绘图
  • 情感因素在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作用
  • 国有馆藏文物如何合理流动调拨?交换?借用?
  • 精心的力作 无声的史诗——浅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藏品的艺术特色
  • 谈古建筑与现代陈列的融合——以岭南仿故宫 文华殿 古建筑内《海贸遗珍》展为例
  • 《馆藏国际礼品展》里的非洲木雕
  • 考察台湾博物馆的思考
  • 最新热门    
     
    博物馆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野调查的三个层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博物馆的观念内涵得以扩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文物的非物质层面,并吸纳了主要以“非物质”为特点的民俗内容,在实践上则开展了各项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走向田野,开展遗产普查和民俗调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主要涵括的民俗在根本上是一种生活文化,而不是书面文化,文献中的民俗资料虽不乏《荆楚岁时记》、《梦梁录》等地方风物著作,但总体上看仍是概略的、零散的、杂乱的。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活的丰富性与历史的复杂性相比,历史文献资料的相对匮乏对于研究作为生活文化的遗产来说作用有限,很容易失之空泛而细节不足。在主要以生活传承而非书面传承的特性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需要我们走向民间去挖掘。如今,民俗生活环境正在发生剧变,许多可称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项境遇不堪,正处在衰竭消亡或变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保存和记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田野作业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手段。


      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俗田野作业被转化为带有极强的现实目的性的“资源普查”。文化部在文件中指出应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拟订了《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开展了对北京门头沟、宣武、朝阳等区县民俗文化的调查工作。在上海,有关政府机构专门通过上海的学者向民俗界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实习的方式使民俗学的研究者参与到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中来。这些事例都证明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或者田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