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 盛 世 相 延 铸 金 陵——举办《龙蟠虎踞》通史陈列的体会
  • 全方位再现特定历史时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半景画《军垦赞歌》
  • 借助绘图软件进行藏品绘图
  • 情感因素在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作用
  • 国有馆藏文物如何合理流动调拨?交换?借用?
  • 精心的力作 无声的史诗——浅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藏品的艺术特色
  • 谈古建筑与现代陈列的融合——以岭南仿故宫 文华殿 古建筑内《海贸遗珍》展为例
  • 博物馆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野调查的三个层次
  • 博物馆如何选购导览设备
  • 最新热门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法国建筑师杜地阳访谈

    /P>

      1、杜地阳先生,您关于首都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北京市政府希望首都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存放和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而还应具有一种城市的雄心壮志。我们认为这个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体现了一种相对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这就是我们为这个博物馆带来的全新设计理念。博物馆的北面是十分宏伟的长安街,于是北面运用了具北京特色灰色的砖墙以及一个体积巨大的青铜器,提醒着观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珍贵的艺术展品:东边则是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参观的北京居民则有一种回到过去生活的感觉;商店、餐馆等,这些也是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北京过去的思考同样也是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思考,于是这种特点的延伸,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同时,也表现出北京如今正在飞速建设这一历史特点。这个博物馆不仅是跨越了历史与未来,跨越了当今这个现代化城市与展览给我们展现出的非常中国式的概念。最后,首都博物馆还体现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宫殿类似的风格,巨大青铜器之间,一个用木头和砖组成的空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阐释了“空”这个概念的重要性。这个概念通过青铜器,木材,石头被很好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上,博物馆与中国古代宫殿相似,各方游客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轻易地发现自己的位置,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参观博物馆的角度。
      2、为什么你们志愿加入这次竞赛?都具体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
      我和我的朋友铁凯歌,也是AREP的总经理,我们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做了许多研究。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如何用现代建筑的方式来表达中国古老的文化,这次参赛也给了我们一个实践这些研究成果的机会,这四到五年期间的心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得到了诠释——这是一个不仅仅植根于历史的建筑还代表了未来的北京的博物馆。当时,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为北京创造的一个风格强烈的地标性建筑的机遇,所以我们作为设计方,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尝试在当时也冒了很大的风险,不过,从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次竞赛也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所以,我们对这次竞赛充满了信心。
      3、我想像的意境中,您将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正是解决北京城市功能的重要的文化设施。那您是如何理解这座博物馆的?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为一座城市的客厅么?
      就像您刚才所提到博物馆是城市的客厅这个说法,客厅是一个会见不同来访者的地方,我们在一个装潢考究的客厅里会见客人时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是一个如同广场的宽广空间,人们可以在一个柔和的气氛、柔和的灯光中以及由简单的材质构成的展厅中参观,人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心情和他们所关心的内容选择展厅,轻轻登上博物馆内部巨大的青铜器参观珍贵的文物,以及玉石,丝绸和版画,还可以沿着一条穿过博物馆内面的竹园的道路进入到这个城市的由历史的发展到现在的画面,从十万年前,到十八世纪,再到当代的北京。这是一个公共的广场,人们可以在里面选择增长自己知识的方式,在商店或图书馆里购买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书籍,或者在餐厅里与朋友促膝交谈……这座城市的大客厅对于参观者来说是如此考究并具有修养。
      4、请您详细地说明一下:原创设计是如何把中国文化和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融合到一起的,尤其是设计了如此形状的青铜器外观?这个概念也有很多北京人关注和询问。
      这座博物馆里面可以说是建筑的集合作,因为我们有最古老的,上至上千年的历史的建筑,也有着最先进、最现代的建筑,同时对木材和青铜器这些自古以来就有的材料有了更加深入和持续的应用,这些材料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有着不同的用途。我们一直力求把这些凝聚不同时代特色的建材汇集起来。这个青铜容器在我看来能折射出中国所有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并且我们可以从这个容器的外部和内部仔细地观察它。在我们工作期间,我们也有这样的讨论,把这样的青铜容器镶嵌在博物馆的外墙青砖的中间,这就让人联想起仿佛是一个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宝贵的古董一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暗语,把首都博物馆比作这个城市发掘出来的宝贵的历史文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使用青铜材料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使整个博物馆显得更加宝贵。我们也使用了木材,因为它曾经是这个城市民居和宫殿的主要建筑材料。高高的柏树木柱支撑着紫禁城的屋顶,木质四方小屋就是普通百姓的家,这些都为我们讲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再就是青砖也是北京的一个特征,我们散步在北京,无论是四方胡同还是高高的城墙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我们在博物馆的建设中使用这种青砖,就是为了说明,整个城市就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5、设计延续了北京历史文脉精神,这是否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知呢?
      是的,我和建筑师铁凯歌都认为中国近代的建筑应该表现出一种文化,我们称之为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换言之,就是那些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持续的抽象性的东西,我们应该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法把他们更加具体地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要建造一个代表中国今天的建筑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今天中国的外表,而是在这样的外表里面注入同样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我们同很多的中国建筑师有很多的交流,也达成了很多共识,我们也分享着这个过程。  
      6、 据我所知,在30年前你就与法国汉学家接触并研习汉语,为什么如此感兴趣?
      在我的学生时代里,我曾经也是一名哲学系的学生,我那时对中国文化无比痴迷,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的研究角度是现实面和对立面。西方文化则经常需要分割对立的事物来取证。中国文化认为现实面本身就是近似的对立面,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法国的一位汉学家拉尔神父,和他一起,我们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开设了中文课,在随后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和其他三十几位工程师一起学习中文,我们不仅学习了汉字,并且学习理解其中汉字的含义。这位汉学家能够很好地翻译老子《道德经》的文章,我们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7、那您是如何看待并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
      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这个文化当中那些持久性的特征。中国文化在自然和宇宙之间有一种对应,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孕育建筑方面的某些因素。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今天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来自于这些持久的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的一种财富。
      8、从技术角度讲,这个博物馆的建筑工程哪个部分最具有挑战性呢?
      在首都博物馆项目中标之后我们进行了非常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首都博物馆设计中关于“博物馆与北京之间的关系”以及“开放与封闭”这个话题上,因为博物馆和北京市的负责人希望新馆朝向长安街的北面通透开放,这样就能更加引人注目。但是我们都认为,博物馆本身是反映对历史的一种保护,这样的开放还是与之相矛盾的,所以应该重新考虑朝向的问题,我们那时就做出了使博物馆立面“相对封闭”的决定:实际上里面展出许多珍贵文物。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我们设计的这巨大的青砖墙里面的历史。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带斜坡的广场,通过这个斜坡慢慢地可以看到长安街,并且在这里我们也设计了一个出口。我们也去除了以前封闭的空间,进行了改造。为了在东西获得一个完全开放的立面,我们改造了那些通道里的柱子,这样对于早晨的采光有非常好地效果。这种立面能更好地接待来自长安街入口的来宾,并且博物馆还能有餐厅以及商店。所以说这样的设计无论在开放性还是在封闭性上都是辩证的。然后,我们在由于钢制容器造成的光线问题上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比方说,在容器下方的地方光线昏暗,而在高处的光线明亮。我们仍旧在立面上做了很多文章,希望能把光线引下来。这是项很繁琐的工作。最后我们在博物馆的顶层上进行了改造,用颜色的对比来淡化青铜器造成的昏暗,比如用很大的木梁。这种顶层的设计很抽象,同样也是非常现代的,每一处的设计我们都很精密和充分。所以置身于博物馆里,你几乎看不到是什么支撑着如此的顶层,看不到立柱。
      9、那么这样的设计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实际上,我们那时一直在探索,我们那时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意愿,比方说:把青铜容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正如我刚才跟您说过的因为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时期里都能找到青铜的痕迹。我们那时还讨论过关于博物馆朝向长安街的封闭性问题,也正是那时我们做出决定,把灰色的墙面朝向北面,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这样的一个青铜容器有效地展现出来。有一次,我在吃酸奶时注意到圆柱形杯中的液体缓慢倾斜,形成了一个斜面,这个斜面与圆柱体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形态,于是,一个想法就冒了出来。我赶紧照着这个画了一个草图,当时就是这样。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对于我们建筑领域的人来说,我们的工作是24小时的,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穿过马路的时候,几乎都在想工作的事情。我们总是有着能看到外太空的视野,我们的想法总是在探索着。所以,多亏了手机的发明,我和我的朋友铁凯歌可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互相通话,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马上交换意见,并且马上开始行动。两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总是比一个人的要好,我们的想法都模糊的时候,我们也能在讨论中和对比中丰富更多的内容,正因为这个我们工作在一起。
      10、您的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您认为北京市民会为您的作品感到骄傲么?
      当然如此!我与铁凯歌这次设计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的思考方式也要独一无二。因为首博象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的进步,她应该与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历史相搭配。我们认为,当我们做设计工作的同时,也是创造着这个城市历史新的一页,所以我们也要了解北京的过去。她应该与周围的地理特征相适应,具体讲就是与当地的气候,光线相融合。举例来讲,北京的光线和上海的光线不同,所以我们处理起来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如果说这座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地理、气候的坐标,她应该富有这座城市的代表性,并且能够建立起这座城市与世界的交流。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城市又赐予建筑生命,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这也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建筑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建设。每个城市都通过逐步增盖建筑物来表达一种强烈的代表性,这样人们才能有安宁的环境。我们经常谈论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商业的全球化,思维的全球化。我们自认为全球化也是一个表达独特性的机会,人们改造世界的力量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才能组成力量。法国人和中国人的力量同样也是不一样的,但正是这种差异才使我们联合在一起并且使之互相丰富。所以我们的建筑设计要独特,与环境相适应,植根于这片土地,这就是我们要为中国人民带来的服务和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我们的作品并不是国际性的,而是当代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物。我们的确运用了许多通用的技术手段,但是,就像中国音乐中的音符和西方音乐是相同的,但是中西音乐却是完全不同的,正因如此才产生了音乐的美妙,并使得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感到一种异国旋律之美,各地人民文化奇异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丰富,并在一种和平的气氛中交流。

    中国文物报2006.12.29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