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临时展览,提升中小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 浅析《全国馆藏一级文物总目录》编制规范
  • 浅析《全国馆藏一级文物总目录》编制规范
  • 保护 展示 传承 创新
  • 历尽劫波英姿在
  • 文化的创新与影响《走向盛唐展》的启示
  • 博物馆与大众传媒合作应处理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 激活大型文物展的潜在影响力
  • 特展主题的拟定须以研究为前提
  • 心要让你听见
  • 最新热门    
     
    中小博物馆要积极探索市场营销

    商品推销、售后服务等等。这些环节,博物馆都有相应的工作与之对应。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积极开展这些工作,无疑可以改变部分中小博物馆内人浮于事的状况。二是可以使收入多起来。中小博物馆吃的是“温饱型”的财政饭,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在增加财政拨款不易的情况下,门票收入诚然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多”总比“少”好。积极探索市场营销,可以使中小博物馆的品牌树起来,市场大起来,观众多起来,收入当然也就水涨船高了。钱多好办事,挣到钱想办事,进而使自己的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要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中小博物馆必须进行包括人事、分配制度在内的改革,必须更新观念,必须真抓实干。解决了“要不要适应”以后,接着的问题是中小博物馆能不能适应市场。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能适应市场、能积极探索市场营销,就能从市场中分得(多分)“一杯羹”,就能使文博事业“更上一层楼”。但要所有的中小博物馆真正适应市场绝非易事,也绝非一两个“有识之士”在报刊上发几篇文章来“启蒙”一下、“鼓吹”一番就能奏效的(当然,“启蒙”、“鼓吹”也是必要的)。中小博物馆大都是以传承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的历史“为己任”,其“产品” 应该说是具有独特性的。如果从市场营销的一些“本本”出发,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应该是容易进入市场,容易占领市场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仍有一些中小博物馆在“端着金碗没饭吃”。从表层来看,是文博人不了解市场营销所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果深究一下,真正原因并不在此。既然“酒香”,有出卖的条件,为什么不去“勤吆喝”?如果以“卖酒”为生,酒卖不出去就没饭吃,或者就没有好的饭吃。反之,酒卖出去了,就有饭吃,就有好的饭吃。那么,还“吆喝”不“吆喝”?我以为中小博物馆要探索市场营销,要把文博事业做好、做大,关键还是要改革。要改革现有的用人制度,为会“吆喝”(当然还包括会“酿酒”)的人提供舞台;要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让会“吆喝”(会“酿酒”)的多吃一点饭,吃上好一点的饭,强化他们的工作热情,并使之持久。这样,会“吆喝”的才愿意长期地“勤吆喝”,不会“吆喝”的才愿意学会“吆喝”;会“酿酒”的才愿意长期地“多酿酒”,酿出美酒,不会“酿酒”的才愿意学习“酿酒”。或许有人会说,改革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事实也是如此,我们讲改革,甚至在内部也进行了这样那样的改革已有多年,大家对此都已是耳熟能详了。为什么都讲改革而成效不一?问题在于是不是真改革,是不是真的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我曾经到一些搞得好的中小博物馆去学习过,他们的改革是真改革。真改革了,人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办法、主意就能多起来,市场营销工作就能开展起来,文博资源就能充分用起来,效益也就能好起来了。

    2006.12.1第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