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临时展览,提升中小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 浅析《全国馆藏一级文物总目录》编制规范
  • 中小博物馆要积极探索市场营销
  • 保护 展示 传承 创新
  • 历尽劫波英姿在
  • 文化的创新与影响《走向盛唐展》的启示
  • 博物馆与大众传媒合作应处理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 激活大型文物展的潜在影响力
  • 特展主题的拟定须以研究为前提
  • 心要让你听见
  • 最新热门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是如此。


      二、对历史题材的表现方式


      同中国的蜡像馆一样,国外大多数蜡像馆也包括有历史题材,但两者对于历史题材的表现方式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的蜡像馆对于历史题材的表现,可以说是历史主义的。这种表现方式,追求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还原,注重对经典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再现。例如,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通过蜡像将明朝276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呈现给观众。中国蜡像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中选材,入选者无一不是在经典历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主流历史观看来对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即使对于影视明星,选取标准也不在于其是否属于时髦的偶像派,而是看其是否曾对中国的影视事业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例如,并不为现代许多观众所熟悉的电影演员赵丹、周璇能够入选,即依据这一标准。中国的蜡像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外题材的表现,也同样力求突出主体和主线。例如,中国古代服饰蜡像展览馆,通过蜡像将中国汉代至民国的服饰信息,系统、完整地传达给了观众。


      国外的蜡像馆也有历史题材,但其表现方式却往往显示出非历史的审美主义倾向。具体地说,这种展览并不追求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展示,而是“借题发挥”,在历史中选取若干有看点的人物以取悦于观众的时尚审美观念。例如,伦敦杜莎馆对于英国历史的表现,仅限于选取几届知名的王室成员和当代-领袖;该馆内展有一组蜡像,名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巴蕊和仆人”,巴蕊躺在昏暗的软床上,穿着性感——这种蜡像表面看是从历史中取材,但并无历史意义。即使是历史人物的蜡像陈列,国外蜡像馆往往也使之服从于“时尚”的原则。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人物,只要他在现实世界中“退热”,就会在展览中悄然消逝,蜡像馆总是及时地将新的“热点”人物推到观众眼前,向观众展示他们的风采。例如,20世纪后期伦敦杜莎馆里的尼克松、毛泽东蜡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克林顿、邓小平蜡像;到了21世纪,又换成了小布什、胡锦涛的蜡像。总之,-人物的蜡像与时俱进,随着政坛的风云变幻而不断更替。对于艺术史中人物蜡像的展示,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不关心其在经典艺术史中的地位,而重视其时尚价值、偶像价值。例如,20世纪末开张的香港杜莎馆里新添了陈慧琳、张国荣、梅艳芳和日本影星滨崎步、韩国影星裴勇俊等点击率很高的影视人物蜡像;2006年新开馆的上海杜莎馆里则出现了赵薇、冯小刚、谢霆锋等中国本土“热点”人物的蜡像。巴黎格雷万蜡像馆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累计展出了2000多尊蜡像,而现在馆里仅有蜡像400多尊,可见更换的频率之高。


      三、展览方式和技术手段
      中国的蜡像馆由于以发挥教育功能为主要宗旨、以还原历史为主要表现方式,所以十分注重通过文物、图片和文字来阐释蜡像的历史意义。对于实现其教育宗旨来说,这种展览方式效果显著。辅以文物、图片和文字的蜡像,能够以既生动、鲜明又准确、完整的方式向观众传授历史知识,这种效果是其他历史展览所难以达到的。这种特色的蜡像展览,也为广大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开辟了另一课堂。它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广大青少年观众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寓教于乐。


      国外的蜡像馆在展览方式和技术手段方面也有其特点和优点。它注意从人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材,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与“热点”人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这种做法照顾了观众理解展览、接受展览的知识背景和心理背景。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蜡像艺术的观赏效果和娱乐效果,国外蜡像馆大都采用了先进的声光和电子自动化技术,使蜡像“活”起来,让蜡像能“呼吸”、能“讲话”。例如,在伦敦杜莎馆中,在执笔写作的莎士比亚蜡像一旁,有声有色地“上演”着他创作的歌剧;在“二战”中的丘吉尔慷慨激昂进行演讲的蜡像一旁,纳粹飞机的轰炸声、灾民的惨叫声不绝于耳,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上海杜莎馆,观众能亲身与“名人”互相交流——可以同邓亚萍打乒乓球,同聂卫平下围棋,与姚明一起投篮。


      由于宗旨有所不同,中国与外国的蜡像馆在经营方式上也有一定差别。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国外的蜡像馆一般优先考虑前者,它们基本不向观众免费开放。中国的蜡像馆则比较注重社会效益,在注意展览生动性的同时,坚持展览内容的郑重性,一般不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在这方面迎合观众的时尚心理。“中国蜡像馆”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每周五对全国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全年免费开放,不定期地举办青少年观众专场。据统计,“中国蜡像馆”每年免费观众数量达20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如大连世界名人蜡像馆,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设有“红色旅游”专区,国内一些纪念馆、故居中的蜡像陈列更是具有这种特点。


      综上所述,中外蜡像馆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对于我国的蜡像展览事业来说,自身原有的注重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宗旨和原则,应继续发扬光大;而对于国外蜡像馆在工艺技术、高科技使用方面的长处,则应积极地学习、借鉴。

    2006.12.1第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