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顺势而为 打造地方特色博物馆
  • 话题之外的话题
  • 中小博物馆要积极探索市场营销
  • 中外蜡像馆展示特点
  • 革命纪念馆陈展策划诸问题探索
  • 发挥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拉近考古学与公众的距离
  • 加强民办博物馆管理的思考
  • 生态博物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具之一
  • 博物馆也要为盲人服务
  • 面对盲人观众博物馆不能无动于衷
  • 最新热门    
     
    路在脚下,更在天上——也谈博物馆自收自支

    中要加大投入。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以改革之名,给博物馆 “断奶”,推向市场。虢国博物馆开馆已六年,为呼吁转制,请示报告写过多次,但都是泥牛入海,体制至今未改变。想必佛山市博物馆也这样做了,但没有如愿以偿。原因可能是我们人微言轻,引不起重视。陕西兵马俑上市,“三孔”文物损害事件,延庆、滦平等地转让长城经营权,新疆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博物馆或文保单位的职工能阻挡得了吗?然而中央、国务院关注了,国家文物局关注了,新闻媒体关注了,于是这些文物界的“大事要情”逐步得到了解决。因此,国家文物局及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也要将博物馆企业化作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督察,提高地方领导的博物馆意识、文物保护意识、法治意识,逐步理顺博物馆的管理体制,真正使博物馆成为一个不追求营利的公益性机构。
      二、自收自支的博物馆难以“自收”。这些博物馆都是依托古建筑或古文化遗址而建。按理,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得到政府的专项保护资金,可如今,文物保护单位不但要靠自身价值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依附自身的博物馆。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想减少免费门票的份额,增加收入,实际上很困难。原因有三。其一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对一些特殊社会群体实行门票减免或优惠。但对因免票或优惠所减少的收入,地方政府却没有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必要补偿。其二是地方政府干预。要求博物馆在一些特殊时段门票降价或者实行免费。如虢国博物馆的门票被市政府多次要求降为5元/人,10元/人,15元/人。一个“河南文化遗产日”,虢国博物馆免费接待近10万人,有了社会效益,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效益。第三种免费就是博物馆难以招架的人情免费、特权免费。不仅佛山博物馆每年因免票少收入130万元,虢国博物馆也经常接到政府各个部门要求免票的电话,占全年参观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大大小小官员带来的“熟人”和“关系户”,博物馆谁也得罪不起。“关系票”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种不正之风,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难以避免。新华社记者报道了河北省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都不得不送出3万多张得罪不起、拉不下脸的“关系票”,每年减少300万元门票收入。免费旅游的背后是某些政府部门、官员特权思想在作怪,说严重点,是以权谋私,是一种腐败现象。所以,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单靠博物馆自身去抵御“关系票”、“免费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也是不现实的。
      三、自收自支博物馆的收入难以“自支”,也不够“自支”。一些地方政府把博物馆当作“摇钱树”,也要分上一杯羹,使得门票收入不能完全用于文物保护。如佛山博物馆每年要上缴政府门票收入的一半。挖掘内部增收潜力,也只能解决小问题,但要实施古建维修、文物保护、安防、消防工程等重大项目还是无能为力。佛山博物馆为吸引观众,为增加收入,成立了市场策划部和游客服务公司;长年举办学童开笔礼、黄飞鸿武术表演、醒狮表演、粤剧表演等民俗活动;承接字画装裱复制和文物鉴定业务,甚至为新人操办中式古典婚礼;每年都举办10余个专题展览、专题讲座,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但是辛辛苦苦换来的仍然是入不敷出。虢国博物馆也曾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河南十大名胜等荣誉,但门票收入也只够给职工发一半的工资,六年下来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数百万元。长期如此,势必影响到博物馆的文物征集、维修、研究、陈列宣传、教育等业务工作,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甚至会导致文博事业偏离方向。
      目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三分之二的博物馆生存艰难,更何况自收自支的博物馆。由于收不抵支,大多数博物馆只能靠精打细算勉强度日。因此,这类博物馆要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改变自收自支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一条腿走路变成两条腿走路,即一靠政府,二靠自己经营创收。即便不能财政全供,也要实行差额补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博物馆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2006.11.10第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