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顺势而为 打造地方特色博物馆
  • 话题之外的话题
  • 路在脚下,更在天上——也谈博物馆自收自支
  • 博物馆能否不奏出与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 博物馆与青少年学术论坛暨创新展示 综述
  • 发挥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优势拉近考古学与公众的距离
  • 加强民办博物馆管理的思考
  • 生态博物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具之一
  • 博物馆也要为盲人服务
  • 面对盲人观众博物馆不能无动于衷
  • 最新热门    
     
    乡情·友情——纪念安徽省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

         对于多数人来说,无论他(她)走到哪里,对于生养他(她)的土地,总有一种思乡情怀。有的很强烈,像于右任先生视之为国之大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有的很凄婉,像余光中先生那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资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思乡情结往往更多地生发出寻根之旅,报效之行。按余光中先生的说法,乡愁情怀有不同的层次,更高层次的,则是包括文化、历史、习俗的乡愁,对文化的传承、对历史背景的认同。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根据我的经验,在“快餐时代”,解这乡愁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参观家乡的博物馆了。
      我上世纪60年代初离开家乡,揣在记忆中的只有我们安庆的长江水,江边的振风塔,以及母校安庆一中西侧那古朴的写有“青天白日”四个字的谯楼。当然还有黄梅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想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愿望日益强烈。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总有更多的见闻贮入脑海。然而比较全面地了解我们安徽文化、历史面貌的“大餐”,却是10多年前那次参观安徽省博物馆。
      那是1994年吧,安徽省博物馆经过几年的筹划,一种新的展陈形式改造完成了。这是按内容把安徽古代文明分成若干单元,依次展示给观众。当时,我还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岗位上,展览开幕时,躬逢其盛,真有大开眼界之慨。走进展览大厅,“安徽古代文明”大型展览一下就把人们带进了远古的时空隧道。在史前时期,20~3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举世闻名;潜山薛家岗石器,含山凌家滩的玉器,是江淮大地文明的先导。进入阶级社会,丰富精美的江淮青铜器,浑朴生动的淮北汉画像石,特色鲜明的瓷器,以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构成的文房四宝,明清时期著名的新安画派,独具风采的徽州古建筑——还有安徽历代名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