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顺势而为 打造地方特色博物馆
  • 话题之外的话题
  • 路在脚下,更在天上——也谈博物馆自收自支
  • 博物馆能否不奏出与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 博物馆与青少年学术论坛暨创新展示 综述
  • 乡情·友情——纪念安徽省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
  • 加强民办博物馆管理的思考
  • 生态博物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具之一
  • 博物馆也要为盲人服务
  • 面对盲人观众博物馆不能无动于衷
  • 最新热门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也谈大博物馆应把 人文关怀 惠及大众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个中外博物馆方面的论坛。在会议内外,笔者明显地感受到“大馆风范”:对待普通与会者与博物馆领导不一样,对待中国人与外国人不一样,对待陌生观众与熟人不一样。回想起几年来笔者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参观中的“遭遇”,令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博物馆能否把“人文关怀”惠及普通大众。
      这几年“人文关怀”这个词在博物馆界十分盛行,似乎一夜之间各个馆都在谈“人文关怀”。如果要追溯它的起源,这个词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勃兴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换与交易双方人格的平等,在平等基础上才派生出商品的平等交换,即交换时不管交换者的身份如何。对博物馆来说,人文关怀不单纯地等于在展厅中摆放上休息椅,对厕所和通道进行改造以利残疾人这样简单的表面的改造,也不完全等同于邀请下岗职工子女和打工子弟进馆参观,当然这样说,不是否定这些行为的积极意义。其实更为深层的“人为关怀”有个从内心里关爱大众、尊重大众的意味在里面。中国博物馆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方面想伸出手拥抱市场经济,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和封建等级的桎梏与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参观过博物馆的人谁能对这样的情景感到陌生:一方面是对孩童在馆内的跑跳大声呵斥,另一方面是对来馆参观的熟人笑脸相迎;一方面是对来馆参观的旅游团体奉若上宾,另一方面是对陌生的非观众来访者恶语相向,甚至怀疑其有混入馆(园)的意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笔者在博物馆等文保单位多年的采访和观察中发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且以大馆尤甚。表面上看,这是“店大欺客”,其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