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博物馆功能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如何让博物馆工作实现与社区、乡村的积极延伸和渗透,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加强社区乡村建设 呼唤博物馆助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方针。科学规划,有效重组后的城市新社区,越来越多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加入,为社区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促使许多村民走向城镇,进入社区,谋求自身的发展;科技兴农、建设小康的时代潮流,也吸引了更多立志扎根家乡、希望大有作为的年轻人留在了农村。求新,求变,崇尚文明,成为社区人、乡村人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他们对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渴求,向博物馆的工作实现社区、乡村化发出了信号。博物馆社区、乡村化,就是与基层社区和乡村建立比以往更加密切的合作互动关系,把一部分工作重心转向社区、乡村,与之共享文物资源,传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
二、博物馆功能创新也需向社区、乡村延伸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城市体制改革中,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它们都是社会的基础构成元素。作为传播知识文明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窗口,中国的博物馆在新世纪博物馆学理论的推动下,其基本功能的业务形成和复合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博物馆要在活用馆藏资料上下功夫,把博物馆的陈列、宣传、教育等手段多样化地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