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如何开展博物馆前期建设
  • 博物馆社区化乡村化浅议
  • 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进校园的实践
  • 博物馆展览工种管理之展览文本
  • 如何开展博物馆前期建设
  •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想法
  • 五环旗下的博物馆
  • 路在自己脚下
  • 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的 三大情怀 ——纪念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十周年
  • 展示伟大壮举 回顾光辉历程——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谈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
  • 最新热门    
     
    从专业化走向品牌化

    、声光电一体化技术(电动、遥控、激光、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及遥控技术为一体,融建筑学、工艺美学、材料学、广告美学为一身的特点。

          永一格在博物馆领域的业绩是什么,为什么要涉足这一领域?

     吕志道:永一格公司与国内权威的设计单位(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新加坡PICO展览服务机构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关系;与文化部、铁道部、国家林业局、香港新世界集团等几大部委和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国内业务现已覆盖多个省市,并在7个省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国外业务已达法、韩、日、澳,并与法、韩、新加坡等国同行建立了高级人才交流互访和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几年来,公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国家林业局展厅”在六部委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密云展厅”获最佳创意奖;在中法文化年,公司成功承办了“法国时尚一百年”和法国“克里斯蒂安·拉夸,对话”广州服装展;2005年,由我公司全面设计制作的“日照港展览馆”在山东日照落成剪彩;同年,我公司的另一力作——“东北图强林业博物馆”工程在东北边城漠河图强竣工。今年,公司又设计并承建了海南京润珍珠博物馆,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当中。
     从2004年到2005年,我公司连续荣获“中国展览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模型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建筑模型行业十杰企业称号”,同时荣膺“中国建筑模型十大影响力企业”,模型产品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自1998年公司成立至今,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作规范,具有丰富的模型设计制作经验。目前,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项认证,并已获由英国UKAS颁发的ISC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书。
          文化市场的广阔空间和永恒的属性激励我们不断创新,在永久中追求我们作品的归属感;在模型及展览行业新的挑战中,我们从专业化向品牌化发展。我们作为本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的三家赞助商之一,愿意与同行及博物馆界的朋友一道,共同办好博博会,加强相互交流,拓展合作领域,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目前在博物馆展览中倡导“量入为出,力求节约”精神,如何理解展览设计制作中的投入问题?

          吕志道:我们追求一种简约、朴实的艺术风格,一向提倡环保、节能,要为社会节约资源与能源,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正如大家在永一格艺廊中所见的,在改建艺廊的材料使用上,我们遵循“变废为宝”的原则,用现有的废旧材料打造出一个艺术上别具一格、同时又具备社会公益性的展示空间:玻璃地板是我公司2004年承办中法文化年的“法国时尚100年展”用过拆回的;休闲空间的弧型玻璃拱门是2003年承建国家林业局展厅时剩下的辅材;而玻璃墙和大门则是2001年承接国贸写字楼中硅谷动力公司的拆除工程回收的废弃玻璃隔断;院里的假山也是用2001年北京国际车展三菱越野车展位中用过的假山材料重新堆砌而成……而艺廊的外立面,是受了建筑大师马清运建筑风格的启发,利用废旧的木板刨光切割、加工成型,做成木百叶格栅,并使之与硬朗挺阔的钢结构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钢木结构幕墙,具有非同一般的建筑视觉效果和强劲的视觉冲击力。
     节能环保,是我们在博物馆设计制作中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它与工程质量和创新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的清华美院实验室正是从事这一领域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毋庸置疑,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客户,它绝对是低投入、低能耗、高品质、高产出的事业。
    (本报记者 崔波)

    2006.9.15第六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