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构建博物馆本体意识 |
|
|
|
失落的本体和本体论 “本体”(onta)和“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理论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它们又常常越出哲学和哲学史的领域,进入其他的学科,以表示与现象相区别的本质,或某领域的基本问题、本源问题,或作为形而上学的基础性理论。回顾中国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历程,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既缺乏博物馆的本体意识,更没有建立起博物馆学的本体论——两者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和制约。 本体论又与功能论相对应。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成形的“三性两务”说,主要是从功能角度对博物馆性质的解说。也因此人们就常常变换一下思路,把博物馆说成是具有收藏、研究、教育宣传三大功能。长期以来,国人对于博物馆的论说,盛行的都是这一类功能论的观点,而本体和本体论则被遮蔽了。 1915年2月21日,胡适先生在日记中痛切地说:“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循此追索下去,是完全有可能触及博物馆的一些本源性问题,例如如何从现代社会制度的层面认识博物馆的本质及重要性,可惜中国博物馆界却与之失之交臂。 本体和本体论的失落,一方面导致理论博物馆学始终无法发育成长,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得不到学理上的澄清,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也造成了诸多危害,如: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演变成为一种纯粹功能性的组织,缺乏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