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域外博览日本博物馆掠影(2)博物馆展览的免震措施
  • 构建博物馆本体意识
  • 博物馆和文化景点应当为国内外残疾游客提供便利
  • 博物馆社会支持力市场培育开发的意义
  • 挖掘市场资源,服务文博事业编辑同志
  • 县级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 博物馆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好课堂
  • 博物馆进入服务时代
  • 论博物馆周边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 文化遗产热与中小博物馆的应对
  • 最新热门    
     
    博物馆如何保存照片底片

    玻璃、皮革等材料来保存照片、底片和电影胶片;从保存条件上说,人们从室内室温条件保存,发展到低温保存、无氧保存和惰性气体密封保存。应当说,保存照片、底片和电影胶片的形式、材料和条件对它们的寿命有直接影响,尤其重要的是保存它们所用的材料和环境温度。
     
        纸张是保存照片和底片用的最广泛的材料,相册、相夹、相盒、底片袋、照片袋等都是纸制品。事实上,纸张化学性能直接影响照片和底片的寿命。如果底片袋或照片袋含有硫化物、酸性物质、色素或者填充剂,就会对底片和照片造成危害。我们有时会发现年久装在纸袋中照片或底片使纸袋接触部分变了色,这就是相互反应引起的有害结果。
     
        按照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照片和底片纸张材料的要求,安全保存照片和底片的纸张的基本要求是,纸张光滑平整,造纸的纸浆由高含量的纤维素组成,纸浆不能用再生棉或再生纸张为原料,纸浆中不含木质素、金属不纯物和塑化剂,无游离甲醛,无残余漂白剂和氧化物,以及无任何其他会引起照片和底片降解的化学成分。保存照片和底片的纸张的PH值应当在9.0左右,纸张碳酸钙含量在2%至5%之间,残余硫化物应当低于0.0008%,不可用硫酸铝施胶,可用中性或碱性法施胶。这种要求的纸张也称为“无酸纸”或者“中性纸”或者“微碱性纸”。
     
        现在我国国内照片保存材料生产方面不令人乐观,几乎无处去购买“无酸纸”或者“微碱性纸”。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和档案馆用的较多的是“硫酸纸”,这种纸张的性能根本达不到保护照片和底片的目的。硫酸纸是一种专业用于工程描图或者晒版使用的一种半透明介质,表面没有涂层的纸。在工程上通常用来制作底图,在通过底图晒制蓝图使用。有时也用于装订中作扉页使用,以增加效果。但是,很多博物馆和档案馆经常使用30~45克纸张制作照片袋和底片袋。硫酸纸是由细微的植物纤维通过互相交织,在潮湿状态下经过游离打浆、不施胶、不加填料、抄纸,72%的浓硫酸浸泡2~3s,清水洗涤后以甘油处理,干燥后形成的一种质地坚硬薄膜型的物质。硫酸纸质地坚实、密致而稍微透明,具有对油脂和水的渗透抵抗力强,不透气,且湿强度大等特点,能防水、防潮、防油、杀菌、消毒。国外把这种纸张称为“仿羊皮纸”或者“植物羊皮纸”。由于这种纸张对于纤维含量和纯度没有要求,再加上在工艺中应用浓硫酸,人们不清楚后续工艺是否可以完全去除硫化物,这种纸张达不到保护照片和底片的要求。
     
        除了纸张,塑料是保存照片和底片的最便宜和最常用的材料。塑料保存袋应该选择惰性塑料材料,例如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材料。但是,一定要选择无色、透明、无表面涂层、无抗氧化剂、无紫外线吸收剂的产品,这些材料对照片很安全,不会损害照片材料。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片底片,尤其应该保存在透明塑料袋中,这样在一般性阅览时,人们可以透过塑料袋进行阅览,不会在照片或者底片上留下手印,而且塑料袋会增加照片底片的物理强度。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品种和照片夹、底片夹、照片袋和底片袋选择。如果在存放大照片的塑料袋中再加衬一张无酸纸板的话,能够更好地保护保存照片。
     
        对于保存彩色照片、彩色底片和彩色电影胶片的温度,应当引起人们的更进一步重视。美国威廉图像研究所(Wilhelm Imaging Research)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在24摄氏度条件下,80年代生产的彩色照片每经过八年,色彩将会褪去10%。这是指冲印过程做得好的照片,如果冲印过程不足够的彩色照片,色彩会褪去的更快。彩色照片保存于温度为7摄氏度条件下,色彩褪去10%要经过75年;彩色照片保存于温度为2摄氏度条件下,色彩褪去10%要经过160年;彩色照片保存于温度为负18摄氏度条件下,色彩褪去10%要经过2700年。建议有条件的博物馆和档案馆应当尽快建立自己的低温保存冷库,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建立冷库,那么应当将彩色照片、彩色底片和彩色电影胶片密封于干燥环境内保存于普通冰箱内。

    (2006年6月23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