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学校不应成为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 瓶颈
  • 大连现代博物馆开展的青少年活动
  • 博物馆日今年关注青少年移动博物馆进校园
  • 浅谈博物馆社会支持力市场培育与开发的意义
  • 秦兵马俑博物馆与国际志愿者组织合作的回顾与思考
  • 全球化社区中的美国博物馆——一份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美国国家委员会的报告
  • 行动主义者的理念与实践——读《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
  • 历史博物馆如何展示考古发掘品
  • 域外博览日本博物馆掠影(1)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新手段
  • 日本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
  • 最新热门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资源提高运营效率。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和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效率,把博物馆管理权和部分营运权租让给商业企业,甚至采取将博物馆私有化的举措。有鉴于此,国际博协2001年颁布的《职业道德准则》专门设置了“外来资金支持”、“创收活动”两节条文,用以规范博物馆的经营行为和坚持博物馆固有的非营利公益性质。对博物馆的定义并将博物馆非营利性作为本质属性的界定写进国际博协,是由博物馆经营活动最发达的美国首先提出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义确保博物馆经营活动的正确方向。当然,只有政府负起保护遗产、扶持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责任,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博物馆商业化、企业化的趋势,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使命。
     
        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特别是中外一些大型博物馆作为文物旅游景点,同时兼有一定程度的休闲功能,博物馆从各自实际出发,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则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为游客提供如茶道表演、餐饮等休闲娱乐服务和开发生产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无疑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性质。现实情况表明,游客期望在博物馆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博物馆也期望通过这些服务延伸博物馆功能,扩大社会影响。为此,博物馆应该在坚持社会公益性事业性质的前提下,重视办好文化产业的开发,并将此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而做出成效,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
     
        应该看到,多年来,一些博物馆从自己实际出发,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在过去全国大办第三产业的热潮下,不少博物馆脱离自身实际和特长,到社会上开酒店、办歌舞厅等,加之管理松懈、经营不善,给单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经济损失惨重。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博物馆在文化产业经营上存在以下问题:
     
        1、经营商品缺乏特色。各个文博旅游景点所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大路货”,品类单调,有的商品粗制滥造。2、购物环境不好。虽然国家采取不少措施,但导游回扣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有的回扣高达商品售价的40%至50%。直接导致商品价格虚高,宰客现象严重。3、管理机制滞后。现在不少博物馆采用经营承包的方式,这种办法虽然基本能够保证博物馆收益,但有些承包者为了谋取自身更多的利益而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博物馆对其未能实施有效监督,从而造成不良影响。4、经营人才缺乏。目前,各馆都缺乏既了解博物馆工作,又懂经营的人才,这也是造成博物馆没有经营特色的重要原因。
     
        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促进与文物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怎样以博物馆为依托,把满足游客文化需要和促进文博事业发展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应该看到,尽管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是也存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利用。
     
        一是藏品资源。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藏品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藏品的展示,也是吸引游客和开发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基础。二是品牌资源。由于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开发带有博物馆标志或具代表性的文物纪念产品,无疑会满足游客的纪念心理而受到欢迎,从而促进产品销售。三是人才资源。博物馆有大量专业人员,可以组织发动他们编印出版物、制作音像制品以及文物鉴定咨询等工作,既发挥了专业人才的作用,又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四是场地资源。博物馆从各自实际出发,都划有一定的经营场地,通过自己的场地,面对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销售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其他经营场所无法比拟的。(上)

    (2006年4月14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