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域外博览欧美博物馆参观札记(5)博物馆展览的宣传
  • 博物馆新馆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博物馆日今年关注青少年移动博物馆进校园
  • 浅谈博物馆社会支持力市场培育与开发的意义
  • 秦兵马俑博物馆与国际志愿者组织合作的回顾与思考
  • 全球化社区中的美国博物馆——一份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美国国家委员会的报告
  • 行动主义者的理念与实践——读《交流与探索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
  • 历史博物馆如何展示考古发掘品
  • 域外博览日本博物馆掠影(1)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新手段
  •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 最新热门    
     
    新时期博物馆建设面临的人才问题

     
        近年来,以省一级改造旧馆建设新馆,市县一级博物馆建设纷纷上马为标志,全国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潮正在兴起。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知道,建设拥有一流设施的博物馆并非难事,但要使这些设施和保存其中的珍贵文物发挥作用,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各地有钱建馆却缺钱维护、缺人管理的现象已经凸现,使得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人才与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
     
        一、 博物馆人才构成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经历了逐步专业化的过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支撑博物馆工作的只有少数是历史、艺术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极少数的留学回国人员。20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举办了几期考古专业训练班,这些被称为“考古黄埔”的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如今这批人员虽已退休,但他们的高风亮节和高深学养已奠定了文博行业的精神基石。在此期间,各地博物馆还招收了大量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从事文物保管等工作,这些同志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各地博物馆建设中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批由我国自己培养的历史、考古专门人才分配到各地博物馆,逐步成为各地博物馆的领导或业务骨干,目前,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已退休。70年代后期,大批下乡返城知识青年进入博物馆,多数从事文物保管、修复等工作,由于受原有文化程度的局限,业务水平很难再有新的提高。进入80年代,国内的一些大学相继开设文物博物馆专业,这些院校毕业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