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展示与服务博物馆职能的新认识
  • 博物馆建设与博物馆服务
  • 中小博物馆财会人员既要管好账,更要理好财
  • 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永恒的主题
  • 域外博览欧美博物馆参观札记(2)博物馆开放与观众参观
  • 国际博协关于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说明与建议
  • 创新发展思路 坚持特色兴馆
  • 试论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 域外博览欧美博物馆参观札记(1)方便惬意的博物馆服务
  • 也谈农村、农民与 博物馆
  • 最新热门    
     
    县市级博物馆如何走出收藏和展览的误区

    自己的市场萎缩,只能使博物馆的事业受损。其实,市县级博物馆不仅应该、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因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有自身特色,才能百花争艳。这是我们应该搞出有特色的陈列展览的理论根据。是为其一。其二,我们也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博物馆的“博”者,广博也。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广泛。从空间来说,几乎是无不涵盖;从时间来说,几乎是无不囊括。再加上我国的幅员广阔,“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祖宗们留下的、可供我们选择的很多。这是我们有可能搞出特色陈列展览的现实基础。其三,一些“敢为人先”的市县级博物馆(含其他一些搞出有特色展览并以经营生财的个人或团体)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是我们可以搞出有特色的展览、并以其提高自身两个效益的有力佐证。还有,不少地区的党政领导都提出并在着力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这对博物馆“扬长避短”、搞特色陈列展览、建特色馆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极好的机遇。然而,我们大部分市县级博物馆却滞后于形势,有的甚至已近于“麻木”,这不能不说与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观念有关。
     
        再说说“善于”,即这类博物馆要善于开拓创新。“模仿”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要搞出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并进而以其立馆、以其兴馆则是创新。创新是“发前人所未发”,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开拓、创新。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要重视人才。这似乎是陈词滥调。然而,却是市县博物馆能够走出误区、搞出特色陈列展览所必需的。因为只有人才,才能独具慧眼,发现有价值的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主题;因为只有人才,才能巧夺天工,制作出这些展览。事实上,我们的人才一是不多,二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长期在误区里徘徊。在这方面,既要重视博物馆内部的人才,也要重视博物馆外部的人才,使之内外结合,取长补短;既要重视学富五车的“正才”,也要重视有一技之长的“偏才”,使之各得其所;既要重视发挥个体人才的领头作用,也要重视整合群体人才的巨大效能,使之相得益彰。其次,要重视资料(物)的搜集与研究。前面说过,博物馆的“博”给我们搞有特色的陈列展览以巨大的自由,而博物馆的“物”则限制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自由。有“物”有自由,无“物”无自由;“物”多自由多,“物”少自由少。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确定的选题搜集资料(物),而且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这方面,我们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既要重视外部资料(物)的搜集,又要重视内部现有资料(物)的研究,使之一起来为所要表现的选题服务;既要重视破译古代留下来的实(文)物所蕴藏的信息,又要重视从地方史之类的古籍中去寻觅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量,避免“身在宝山不识宝”;既要重视本地区出土的、民间的资料(物)的搜集,又要重视借助相邻地区、相邻兄弟馆的资料(物)的“东风”,以此增加我们搞特色陈列展览所必需的实物量。我所在的地区古代盐业经济发达,但由于这里地处里下河地区,古时水灾极其严重,与之相关的纸质文物资料十分稀少。这给我们打造“海盐文化”类的特色展览带来了困难。然而,这一困难,我们可以用上述的方法加以克服。如大部分市县级博物馆都藏有的“盔形器”,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是古代人的炊具。近几年,据有关专业人员研究,认为是古代煮盐的工具。我们可以吸取这一研究成果,将“盔形器”陈列,弥补远古煮海为盐方面的空白。再如,与我们相邻的一些博物馆藏有买卖盐的银锭、煮盐的执照,我们也可以用照片或复制品的方法予以陈列,以充实有关方面的资料与实物。还有,民间的纸质文物资料虽荡然无存,但官府(尤其是明代、清代)记载这方面的史料尚在,也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东西。总之,只要我们“敢于”,并且“善于”,反映地区特色的陈列展览是能够搞起来的,有特色的博物馆也是能够建起来的。


    (2006年2月24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