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愈多愈好?——谈博物馆建设的浮夸风
  • 博物馆建设与博物馆服务
  • 中小博物馆财会人员既要管好账,更要理好财
  • 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永恒的主题
  • 域外博览欧美博物馆参观札记(2)博物馆开放与观众参观
  • 国际博协关于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说明与建议
  • 创新发展思路 坚持特色兴馆
  • 试论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 域外博览欧美博物馆参观札记(1)方便惬意的博物馆服务
  • 县市级博物馆如何走出收藏和展览的误区
  • 最新热门    
     
    在展览上要接近群众,在服务上要贴近群众专家就博物馆界的一些现象提出批评

    bsp;
        此外,大都会博物馆的餐厅在世人心目中很有名气。午餐时去那里就餐可能需要排上40多分钟的队。餐厅有两个档次,高档的和一般的,前者主要用于大企业、大公司和政府的请客以及庄重的婚礼。

        把“以人为本”贯彻到服务中
     
        前一段时间,我们参观了开放不久的某大型博物馆,展厅内赫然写着“禁止拍照”。为什么博物馆要禁止人们拍照呢?据国内外有关专家介绍,如果是在展厅把温度、湿度都控制好了的前提下,即使照相机闪光灯几十万次的闪烁,其造成的损害也没有日光10分钟直接照射大。还有,为什么交100元就可以拍了,就不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了吗?很多人会说,这是保护博物馆的知识产权。我在卢浮宫观摩时也就这个问题与他们的专业人员交换过意见。他们的看法我赞同:参观者隔着玻璃柜子拍的照片能发表吗?他们博物馆的做法是,允许在展厅拍照,但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这主要不是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而是闪光灯的闪烁影响了其他参观者聚精会神的观展行为。
     
        到了博物馆,人们都希望和司母戊鼎这样的珍贵文物合影,博物馆连参观者这样普遍的微小愿望都不能满足,说明我们的服务不到位。
     
        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就是我们的展厅工作人员和保安经常指着违反展厅参观秩序的小孩子和未经允许擅-照的大人大声呵斥,引得其他观众纷纷驻足观看;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处理,可能更得体,也更能体现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悄声走到他们跟前,小声而善意的提醒可能更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有的博物馆十年不擦拭灰尘,展台、文物、说明牌上灰迹明显;有的博物馆五、六年不开馆,对不起供养我们的纳税人。
     
        “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很多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都热衷于“科技创新”,但对“科技创新”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为了追求声光电一窝蜂地上。我们要看运用声光电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传递给观众更多的信息,为了他们更好地接受传递的信息。在我观摩的博物馆中,有的并不富裕但参观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博物馆,其陈列是朴实的,没有运用什么声光电,但只要观众提出与展览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他们的“法宝”就是放在展厅里的一本书——可供观众自由翻阅。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它有着蒙、英、法、俄四种语言,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深入了解展览的相关知识。
     
        我们不能认为不收门票就是“三贴近”了,其实,更应在展览上接近群众,在服务上贴近群众;不许这,禁止那,甚至把相机胶卷都给人家拽出来,这与“三贴近”的要求相距甚远。

        “评奖不能变成少数人的游戏”
     
        在谈到当前文博界的评奖时,一些专家强调“公平”二字。有专家说,当前有的舞台艺术评奖有一股不好的风气,即获奖之日就是封箱之时。我们评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看、为了学,虽然说公平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但在可比性范围内,评奖是有导向性、代表性的。文化部的“文华奖”,对评选剧目的演出时间、场次有一定的“量”的要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针对博物馆界瞩目的十大精品展览评选,专家提出希望:评出的奖力求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无论是东部的博物馆还是西部的博物馆,国家级的还是省、地市、县级的,都可以有学习的目标,踮踮脚,够得着,不能变成少数人的游戏。特别是一些献宝式展览,“觚,酒器,T6出土”,这样的文字说明牌在我们的博物馆中比比皆是,观众能从中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呢?主题鲜明,有一定学术含量的陈列观众是欢迎的,这也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2006年2月24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