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周密细致 环环相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转运的安全保卫措施
  • 博物馆农村的 冻土层
  • 视觉的盛筵 永恒的经典——中国意大利年开幕
  • 史前的粮食加工工具
  • 如何拓展邮票博物馆的生存空间
  • 不做机器能代替的讲解员——浅谈讲解工作的再创造
  • 察言观色 在讲解艺术中的作用
  • 练好内功 外塑形象——石家庄市博物馆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 北京地区博物馆参观记
  • 人物类纪念馆信息搜集的实践和思考
  • 最新热门    
     
    继承优良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开创博协工作新局面——在纪念中国博协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很快得到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和当时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博物馆人士的赞同和响应。经过一年多筹备,1935年9月在北京景山绮望楼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大纲》,确定协会的宗旨是“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三大任务,会议推举马衡为会长,袁同礼、翁文灏、朱启钤、叶恭绰、李济等为执行委员,建立了专门委员会,分工负责学术研究、博物馆建筑及陈列、审查博物馆学术著作、论文,召开学术演讲会。会后不久,发展团体会员30多个,个人会员120余人。1936年暑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青岛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印发了《联合年会的希望》,主张“图书馆、博物馆亟应增设,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且可保存文艺,提高学术”,呼吁“愿政府与社会时锡匡助,以期促进图书馆及博物馆事业”。年会还通过了博物馆行政、建筑、陈列、保管、考古发掘、档案登记等决议,出版了双月刊会刊《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图书《中国博物馆一览》、《中国博物馆丛书》等。正当中国博协日益活跃,将要发挥更大作用之时,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协会活动被迫停顿。就当时条件而言,协会成立仅仅一年时间,已经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协会成立及其一年工作实践证明,作为一个非政府、民间性的学术团体,对聚合博物馆同仁聪明才智、开展学术活动,发展博物馆事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协会成立的《缘起》,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协会所具有的学术性、民主性、开放性、广泛性、民间性的重要特色,仍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优秀传统;协会的“三大目标”: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促进博物馆间团结互动,仍是我们今天继续努力的方向。七十年前,中国博协的成立,谱写的光辉篇章,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初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开创之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其优良传统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道路,同祖国的兴衰荣辱、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连。如果把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分作三个阶段的话,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建立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抗日战争前夕,则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国立中央博物院、南京、河北、河南、上海、浙江、江苏、广州等省、市也都陆续建立了博物院或博物馆,北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也建立了陈列馆,此外有关部门还建立了戏剧、美术、地质博物馆,与博物馆发展相适应,成立的中国博协,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象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则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尤其是自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发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的指示之后,以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标志,各省除西藏自治区外,也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省、区的博物馆,全国博物馆总数达300余所。这时,博物馆界领导人和部分专家开始醖酿成立中国博协,以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博物馆学术活动。遗憾的是,突发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中国博物馆事业再次受到严重挫折,中国博协也胎死腹中。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峰。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博物馆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迅猛发展,目前,以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各行业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为两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营运方式的中国博物馆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余座。这是历史和时代的机遇,也是中国博物馆人的理想追求。正是在太平盛世,国运日益兴隆之时,由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率先倡议成立中国博物馆协会。经各方协商确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共同作为发起单位,在四川成都成立了中国博协筹委会,并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2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学会。从此,中国博物馆界重新有了自己的民间组织、学术团体,它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会成立后,第一届理事长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担任,1984年9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宏钧担任,下设陈列艺术、地质、保管、社会教育等专业委员会。1985年11月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沈庆林为第二届学会理事长。1991年7月,学会在湖北荆州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故宫博物院代院长吕济民为第三届学会理事长。2002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代表大会,经过民主选举,组成了第四届理事会。在历届理事会工作基础上,本届理事会正加倍努力,为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回顾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和中国博协七十年风雨历程,我们深深为早期博物馆工作者那种探索先进文化、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捍卫国家文化遗产转战南北,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永远值得我们钦敬;我们也为1949年后,中国博物馆工作者在两岸四地、敬业爱岗、埋头苦干,坚忍不拔,造福社会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一批学者、专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坚持改革开放、学术创新的精神所敬佩。尤其使我们不能忘怀的是学会重建以来,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推动了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高了博物馆工作水平,而且积极参与了国际博协活动,扩大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影响,为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中国博协成立七十年,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学会成立以来的二十多年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学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和进展,是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爱护支持分不开的。学会的发展和取得巨大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届学会都把坚持学术活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学会的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的生命,是学会工作的核心,是学会的“生产力”。二十几年来,通过学术年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促进了学术和工作交流,活跃了学术空气,凝聚和稳定了博物馆专业队伍。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学会按照国家文物局“实施精品工程”要求,积极参与了博物馆展览“十大精品”评选活动,推动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向现代化、高水平迈进的步伐。学会成立以来,由著名博物馆学家、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任主编(自2004年起由马自树任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季刊)和《中国博物馆通讯》(月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交流了学术信息和工作经验,对博物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做了有益的探讨,反映了学术成果,培养了人才,为提高博物馆工作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学会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积极参与了博物馆基础理论建设和干部培训工作,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宏钧任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等学术专著,被国家文物局和高校文博专业及文博干部培训班确定为基本教材,由谢辰生、吕济民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是第一部博物馆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历届年会论文集和学会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志》等专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博物馆研究和工作的新成果,新进展,也是学会成立以来取得的重要收获。
     
        加强同国际博物馆同行联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学会成立后工作重点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会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国际博协,同各国博物馆建立了多边和双边联系,扩大了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提升了中国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每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学会按照国际博协的要求,在北京和各省、市都开展了相应主题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在同国际博物馆组织合作方面,中挪两国协作建立生态博物馆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国际合作树立了范例。从1995年起,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同挪威著名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隆在贵州考察后,经过精心策划,首先在贵州六枝梭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1997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同挪威王国政府签署协议,正式在中国开展生态博物馆运动,至今已分别在贵州、云南、广西、内蒙等省区建起苗、布依、侗、瑶、蒙古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7座,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的一项空白,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2005年5月,中国博物馆代表团出席国际博协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时,表达了申办2010年世界博协大会的意愿,受到多数国际博协执行委员和大多数国家博物馆代表的欢迎。2006年国际博协秘书长将率考察团来华考察,我们有信心,在中国(上海)举办一次圆满成功的国际博协大会,为国争光。(发表时本文有删节)

    (2006年1月27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