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周密细致 环环相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转运的安全保卫措施
  • 博物馆农村的 冻土层
  • 视觉的盛筵 永恒的经典——中国意大利年开幕
  • 继承优良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开创博协工作新局面——在纪念中国博协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学会的行业指导作用
  • 二○○五中国博物馆事业回首
  • 要重视构建博物馆文化
  • 博物馆要成为青少年个性教育的课堂
  • 澳动力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长城展』
  • 如何保存博物馆历史照片
  • 最新热门    
     
    妥善保管文物与收集文物同样重要


      
        其实,在这些障碍背后,还有着人们观念的障碍。文物被腐蚀除了报告上的原因还有管理单位观念的偏颇。大葆台博物馆馆长周正义指出,文物部门每年投入的资金多是用于旧项目的抢救性修复或者新项目,而对馆藏文物的日常维护,似乎有些出于没有资金的无奈。而对于国人来说,往往以为文物交给国家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这还只是有效保管文物的开始,更多的则是后续的更专业更细心地呵护。如果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馆藏文物的命运,是不是可以多些呼吁的力量和监督的目光?
       
        《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中披露的馆藏文物的遭遇,让笔者想起2004年的一次采访经历。在纪念锡伯族西迁2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和中央电视台的焦建成、李震、《中国民族》(英文版)的摄影记者李晓勤,还有从新疆来沈阳教授锡伯族语言的肖昌老师一起在沈阳市寻找锡伯族人的足迹。问起当地的老锡伯族人还有没有祖传的家谱,回答却是被政府收上去了,说是要统一保管,可是收上去后,却没有了下文,现在也没有家谱了。对一些铭刻有历史记忆的物品,我们做得太多的是收集,而缺乏妥善的日常的保管。殊不知,这对那些珍贵的文物来说,是一种近乎牢狱般的遭遇。
      
        庆幸的是,北京文物的早逝之痛已经引起重视。据报道,《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已经展开,相关报告近期将完成并递交国家文物局,形成专家意见后提交国务院和财政部。有了更多的关注的目光,那些文物的待遇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要避免文物损害案例再次发生,要真正妥善保管好先人留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除了需要诸多硬件方面的改进和投入,还需要一种举国性的关注,一种观念的牢固确立:仅仅把文物收集到一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妥善的保管。

    (2006年1月6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