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妥善保管文物与收集文物同样重要
  • 博物馆农村的 冻土层
  • 视觉的盛筵 永恒的经典——中国意大利年开幕
  • 继承优良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开创博协工作新局面——在纪念中国博协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学会的行业指导作用
  • 二○○五中国博物馆事业回首
  • 要重视构建博物馆文化
  • 博物馆要成为青少年个性教育的课堂
  • 澳动力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长城展』
  • 如何保存博物馆历史照片
  • 最新热门    
     
    对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几点认识

    、考古等。我们常讲一句话“走出去,请进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走出去,开拓眼界,互相交流,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
      
        2、藏书建设和利用
      
        博物馆的图书收藏方向应和自身工作相结合,有侧重点,增强专业图书的力量。以山东省博物馆为例,它是一家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在收藏文物保管、陈列、考古等方面书籍的基础上,还侧重于反映地方特色书籍的收集,做到人无我有。馆藏的“明清民国山东人著作”,就是一个特色收藏。博物馆藏书建设,既要资料的系统完整,又要资料的“新颖”,重质量,不重数量,减少复本的出现,提倡节俭。一些大部头的图书,有购买能力,就不要轻易漏掉,如《四库全书》,它是整个藏书的重头戏,象征着学术权威。现实中有一种现象,一本书尘封多年,很少有人问津,渐渐地成了一本“死书”。这里有选书的问题,再有就是内容过时了。是留还是剔除?剔除旧书,引进新书,使藏书始终处于良性循环,提高利用率。这是藏书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剔除,也要慎重,不一定意味着绝对排除。或去修补,装订,以备后用;或用新版图书代替,把旧的转接为缩微资料。从应用收藏转为贮藏。那些主题、内容陈旧的、常年不动的图书,立即剔除,减少空间的浪费。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另一个途径是要及时了解、掌握文博界的信息情报,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和馆内各部门多沟通,知道他们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藏书是为人服务的,物尽其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有时,藏和用是一对矛盾。某些古籍善本,甚至是孤本,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历经沧桑,纸质已相当脆弱。如果频繁翻阅,只会加快它的损坏,束之高阁,又实属可惜。要解决这个矛盾,可利用缩微技术,把文献资料复制下来,供读者查阅,延长了图书的寿命,还节省了时间。由于资金缺乏,设备跟不上,就山东省的现状来看,还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当前,各省市博物馆都纷纷建立了网站。把文献资料放到网页上,从网上直接获取,使查阅变得更直接、便捷,还保证了图书不受磨损,而且它的受众群将会几百倍上千倍地递增,同时我们的形象有了提升,真是一举数得。但目前网上所能看到的资料,仍十分有限。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常常会看到读者因为找不到急需的资料而懊恼失望的神情。图书室的收藏有主有次,不可能面面俱到。资料空白如何填补,如何才能把分散的而又有价值的信息汇集起来,方便读者的查询呢?可否设想一下:建立一个“文博图书网”。即馆藏的图书资料贴在网上,分门别类(历史、美术、考古等),一本书后面分别注明年代、作者、收藏单位,使读者一目了然。这将极大地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一个合作网络里,馆际互借成为可能。当然,这会牵扯到资料的使用和保护,应订立一套规章制度。总之,更现代化、专业化、系统化将是未来图书建设的必然之路。
     
        3、拓展新领域
      
        图书资料室,不像其他业务部门那样,容易出成绩。它所做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购书到编目,再到接下来的上架入库,如此循环往复。甚至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应当积极转换思维,重新审视,寻找突破口。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新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按部就班,图书资料工作的路只会越走越窄,以至于停滞不前。重新定位,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图书资料工作。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眼界,踏实的工作态度。
      
        首先,主动出击和大学院校、研究机构、业界专家建立联系,了解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及出版行情。
      
        再者,利用互联网,展示图书信息,供人们阅览。基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匮乏,找准目标,确定合作意向,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信息资源,服务社会,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书资料室是一个资料库,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定向研究,进行定向服务。另外,定期召集学术研讨会,邀请社会名流,专家教授讲学,办讲座。面向社会公众,传播优秀文化知识。上海图书馆有一个闻名遐迩的“上图讲座”,影响了几代人。博物馆的地位独特,内涵丰富,更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肯定会有许多有趣和有意义的话题和公众分享。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上述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工作范畴。笔者认为,文博图书资料工作涉及的面是宽泛的,有潜在的能量,要靠我们去发现和积淀。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单位的重视和各部室的通力协作。

    (2006年1月6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