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妥善保管文物与收集文物同样重要
  • 对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几点认识
  • 中国博物馆协会七十周年纪念大会感言
  • 浙江省民办博物馆的现状、趋势与对策
  • 博物馆管理办法
  • 新时期县级博物馆发展新观
  • 八路军抗战史 陈列风格与特点
  •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技能
  • 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迎接十一五 开启博物馆工作新局面——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焦点透视
  • 最新热门    
     
    坚持三贴近是纪念馆宣教工作的灵魂

    从形式上要努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宣传教育工作,要求我们立足实际,着眼于广大群众的接受水平。纪念馆、博物馆传统的宣教形式主要以展览、讲解为主,宣教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观众。而在实际生活中,传统的宣教形式由于讲解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很难满足不同纪念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这就要求纪念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观众的需求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宣传形式,以达到使群众在参观中了解历史、受到教育的目的,让自身的宣教形式品牌化、大众化、特色化,突出纪念馆固有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首先从认识上必须有所突破。宣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而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次是形式要创新。认识到位了,就必须大胆尝试。西柏坡纪念馆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大胆尝试,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讲解阵地上,使用快板书讲段子,小民谣唱故事,舞蹈、小品等综合艺术形式,把宣教艺术化,多样化,使之与传统讲解相融合,达到寓教于乐,使整个教育场所充满生动活泼、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第三,把宣教变成舞台艺术形式,将历史用舞台形式再现。西柏坡纪念馆在讲解员录用上,重点选拔有舞蹈、歌唱等专长的人员,组成西柏坡精神艺术团,编排了大型歌舞剧“走进西柏坡”等剧目。还请著名词曲作家创作西柏坡歌曲,请著名舞美专家编排舞蹈,用艺术的神韵传达西柏坡精神的精髓。几年来,演出团共计演出2000余场,观众人数达5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集体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曾观看艺术团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地域上拓展宣教空间,打造流动精品
     
        传统的宣教方式在空间上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宣教只能在博物馆内及周边地区展开,极大地限制了博物馆作用的发挥和对其精神的宣扬。尤其是革命纪念馆,因为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决定了大多纪念馆都处在边缘山区、老区,交通并不发达。观众要想参观,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就必须考虑时间、资金、交通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制约观众,也给纪念馆、博物馆提出了挑战。如何让观众不出远门就可以享受到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纪念馆、博物馆人也是必须考虑的。
     
        西柏坡纪念馆长期以来,针对距离远,组织前来进行教育难的问题,精心打造流动精品展览,延伸教育基地触角,走近观众,把教育送上门。这一认识的飞跃,引发工作思路的新突破。近几年,树立精品意识,共推出“中国命运的决战”、“华人华侨与新中国的诞生”等8个精品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2004年“七·一”前夕,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省委宣传部、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展”,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巡回展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时,西柏坡纪念馆还制作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展览,在河北省11个地区展出。
     
        书籍是浓缩的流动展览。如何使宣教保持持续效果,让观众常学常新呢?一种办法就是把展览浓缩成书籍。这几年,西柏坡纪念馆编辑出版红色书籍,深入挖掘西柏坡历史故事,出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阅读的书籍,近年来,共出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读西柏坡》、《西柏坡红色之旅》等10余种,公开发行,使观众不到西柏坡,仍然可以了解西柏坡,“参观”西柏坡。


    (2005年12月2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