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坚持三贴近是纪念馆宣教工作的灵魂
  • 国博馆藏抗战美术展的思考
  • 对青铜器讲解的几点认识
  • 博物馆能否引进风险管理
  • 在博物馆建设中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职责——来自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的感言
  • 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庆典的意义
  • 八路军抗战史 陈列风格与特点
  •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技能
  • 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迎接十一五 开启博物馆工作新局面——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焦点透视
  • 最新热门    
     
    精神家园让我们共同来守护

    法大国的危机”。像这类“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的事例很多,不再赘述。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现象是严重的,也足以使人们担忧。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民族文化则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凝固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依托和支柱。民族文化一旦失却,这个民族就会消亡。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的震撼力所在,这也是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而深深忧虑的原因所在。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上述现象,既要充分认识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更要对这种现象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谈虎色变”,不掉以轻心。不“谈虎色变”,是说出现外来文化涌进这种现象是当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形势下的必然,我们对此应该有融会百川、兼容百物的胸怀。不“掉以轻心”,是说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教育。
     
        要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博物馆诚然在其中要担负重责,但单凭博物馆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即使我们做到了山水先生在文中提到的要博物馆担负起“先人的文化符号”与当代国人的“知识体系”的“有效对接”,其效果究竟是有限的。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博物馆虽说自诩为“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但毕竟不是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展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毕竟缺乏导向性、强制性。可以设想一下,即使博物馆搞起了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展览,即使就是书画展览,恐未必能保证“美院学生”、中小学生(含名牌大学的校长、教授)前去观看,恐未必能引起或激发他们的兴趣,恐未必能提高他们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何况,就任何一个人来说,在博物馆的时间、在博物馆内学到的知识相对于其他部门(如学校)学到的知识来说,毕竟是少的。因而,我们恐不能把“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无限地放大,恐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归咎于博物馆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定位”不准,进而指责博物馆丧失了“阶级性”、忘记了“时代性”、忽视了自己的“国界”。
     
        千斤担子大家挑,众人拾柴火焰高。传统文化这个精神家园,也要靠我们大家一起来守护。如果我们在中小学教材里面多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之类的考试中有这方面的题型,如果我们高校艺术类的专业设计增加一些这方面的招生名额,如果我们在公务员的培训中灌输一些、招考中出现一些……像这样的“如果”还有许多许多,博物馆当然也在其中,只不过不是唯一的。

     (本栏目文章均为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报观点)

    (2005年11月18日6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