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积极探索中小博物馆振兴之路
  • 重任在肩 不辱使命
  • 由 受惠者 进阶到“参与者”--我们是如何策划2005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
  • 红色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的灯光
  • 中国博物馆从数字看差距从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央电视台《爱上博物馆》特别节目说起
  • 《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
  • 博物馆既要 继往 ,也要“开来”——也谈地方史陈列如何贴近现实生活
  • 谈《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撰写
  • 构建牡丹江特色博物馆体系
  • 博物馆陈列展览市场化运作的有益尝试
  • 最新热门    
     
    因时应势 不断探索——新时期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制度改革及培训工作

    些由于校方管理不善,中途消失,但学期末仍要求馆方为其开具社会实践证明。由于人数众多,馆方在培训管理过程中也遇上不少麻烦。近十所高校的十余个院系,每学期近150人,分成10余次进行培训。这势必增加了馆内的压力。培训后上岗时,这些经过费心培训的讲解员能否恰到好处地满足需要呢?往往又不然。150人全部上岗,使岗位略显紧张,平分到每人的上岗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志愿讲解员1个月才能够上岗一次,从而造成因锻炼机会少而对专业不熟悉,讲解不熟练的现象屡有发生。因人数众多,馆方直接对讲解队长负责,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讲解队长传达下去,而与讲解队员的联系过于松散,造成志愿讲解队伍无凝聚力,很多馆方人员根本无法认全志愿人员,相互之间既没有专业的交流更少有感情的互动,流失志愿讲解员成为必然。即便有些抱着不同目的继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其讲解情绪亦不能十分稳定,责任心也无法很强,对于博物馆的感情更无法通过服务而加深,反而使志愿讲解工作成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机械的手段。不能像志愿服务推行初期所预期的,达到既锻炼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博物馆的讲解服务有所补充的目的。很多讲解队队长,身兼多职,业务繁忙,有时无暇安排好志愿讲解队的培训和服务工作,甚至连自己的讲解工作也不能保证。更有甚者,从一开始便表明,自己只负责联系管理,而不参与讲解。殊不知这样的队长如何能胜任此项工作,又如何能将讲解队员的若干问题及时反映给馆方呢?面对种种问题日趋突显,表明旧有的志愿讲解员招纳体系对于新形势已不适应,博物馆对实施十余年的志愿者制度进行了改革。
      
        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院系不断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立实习基地,我们改变当初多多益善的录用原则,取而代之以精挑细选,一经录用,长期留用的甄选方针。后者的优越之处对于志愿人员来说在于:其本人拥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在一定时期之内通过志愿讲解服务迅速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提高效率;对于博物馆来说,省去了很多繁杂的培训和考核过程,使志愿讲解服务能够在博物馆中更加稳步地开展,较高效地达到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高覆盖面的讲解服务之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但其弊端也因此而产生:严格的筛选体制使很多准志愿者惨遭淘汰厄运,使志愿者岗位的竞争较先前变得残酷,也使不少高校学子抱憾而去。但馆方出于对博物馆讲解质量的保证只能如此行事,这也是与国际上很多博物馆志愿者严格的甄选体系相接轨的一种做法。
      
        现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新的志愿者服务制度方方面面罗列出来,望能与众同行切磋,以消其弊。

    第一次面试的培训

      
        公布出志愿讲解工作的职能、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岗位要求,让面试者对自己将要面对的岗位心中有数,并使今后的奖罚有据,并可以使志愿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空暇选择自己所能承担的岗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筛选。志愿人员根据以上要求选择参与或暂时不参与志愿服务。馆方根据志愿者意愿留下合适人选,此时不需要考虑人数,以“自愿”为最高目标,使其能更富热情地投身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工作中,并将擅长多种语言者作为重要参考条件。寒暑假期,志愿人员返乡的比较多,为避免出现无人上岗的尴尬局面,在招募人员时需要考虑招纳一些生源为市内的志愿者,保证假期志愿人员的充足。
     
       带领留下的人员参加第一次讲解培训,结束后派发培训资料。此前的讲解培训和资料派发工作均由讲解队领队根据招纳人数向博物馆方申报,一般讲解培训的申请是随时发生,随时批准,资料也是有求必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利用低效或可称之为资源浪费。新规定则为,志愿讲解员的资料可以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每个人的电子信箱。这些电子媒介资料更加详尽且节约资源。如果条件允许更可将馆内讲解词等相关资料存放在某一公共电子信箱,让准志愿讲解员在网络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次培训

      
        在以后的两周内分别安排培训,并尽量利用周末时间。这时的培训工作可以安排以往有经验的老队员完成,同时安排其交流讲解经验和心得。可由同所学校的老队员培训新人,增加亲切感。如果队长需要也可以告之具有培训资格的老队员联系方式,方便日后联系更多培训。两周之内志愿人员均可在开馆时间内凭借临时出入证到博物馆实习讲解。实习期间馆内讲解员的每次讲解,志愿者均可跟听。保证令其有4个休息日到馆实习的机会。

    考  核

      
        两周后陆续安排队员考核。掌握快者可以优先安排,采取自主报名的方法。考核时间为四个休息日。每人最多可以参加两次考核。考核采取现场讲解与写作相结合的形式。写作考试即主考官以本馆某件文物为题进行短篇作文。考试者的作品可在两周之内交上,要求通过查阅所能查阅之资料将文物本身,历史渊源,所反映之时代特点,功用等叙述清楚。通过此两种形式的考核,考察应试者利用工具书及网络资源丰富自身现有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判断其是否具有此方面的发展潜力。现场考查则以现场讲解为主。考官随意从展厅挑选出某几件文物,令其讲解,同时进行考评。考核时由于是多人一同进行,故形式十分随意,更避免了应试者因紧张而造成的发挥不利;现场考核主要考查应试人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人员组织能力和讲解肢体语言的运用;随意挑选的文物令应试者在考核中能够真实反映出自己所掌握的文物知识要点;考核时邀请资质较高、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一同参与,应试者讲解完一段后,先由老队员补充知识要点,再由馆方人员讲评,同时进行讲解手势、肢体语言运用、讲解线路的培训。边考边讲评使应试者知道自己如何达到比较完满的讲解效果,了解自身的差距及缺点所在。即便之后被淘汰也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参与考核的志愿人员为自愿参与,并经多次实践练习,故不会存在“专业知识生疏”之类的低级错误,而只是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首次上岗的自信心。且此次讲解多为其平生第一次正式讲解,故此次培训一定要注意培养其信心,多多鼓励,也能使其在以后的讲解工作中充满信心地应对观众的各种反应。对于沟通技巧的培训则可以通过老队员介绍自己以往的讲解经验来得到补充,令志愿者信心十足地上岗是培训的首要目的。

    上  岗

     
        通过上述培训、考核的志愿人员即可成为正式的志愿讲解员。此时可以适当控制人数。根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需求水平,我们将人数控制在30-40人左右。规定其服务时间为12个月。
      
        在这些通过考核的讲解员正式上岗前,统一召开一次志愿人员见面会。会前馆方负责人员制定好一份空白岗位排班表,并通知其携带小二寸照片两张。会议上安排馆方领导、部门主任、主管志愿工作的负责人与志愿者们见面。重申岗位要求,并向他们发放相关规章和岗位职责,填写个人资料卡,填写下一个月的岗位排班表。会议的最后,为志愿者们留出时间互相交流体会,并互留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方便日后联系。
      
        会议结束后,制作志愿者-,在其第一次上岗时派发。鉴于方便志愿者安排服务时间,故馆方仅在当月排出下一个月的岗位,以后的排班均由志愿者自己根据时间安排进行填写。馆方规定每位志愿人员每月至少到馆服务一天以上,一年之内至少服务18天才有资格申请社会实践证明。如有特殊原因,连续两个月未见到馆者(除寒暑假的2、3月份和7、8月份),自动取消服务资格,收回志愿者证。这样灵活的排岗使志愿人员可以选择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服务,并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专业掌握程度选择不同的岗位(展厅)进行服务,从而保证了志愿服务的稳定性。
      
        同志愿人员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也是保证志愿服务稳定进行的关键。可以在馆内适时安排一些讲座,或可利用一些友馆新展开幕的机会,邀请志愿者参加,增长文博知识的同时更增进了与其的联系;申请一个大容量信箱,公开其用户名和密码,使之成为公共信箱,将日常馆内活动安排和相关新闻、资料均上传其内,使志愿者便于访问,了解馆内动态,参与活动,更可以通过它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改革后的新志愿服务制度已经试行了一个学期,从志愿人员的反映来看,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很多志愿人员在工作日记中记录了在新岗位上的种种工作感受和因承担此项工作而得到地种种益处。从他们热情洋溢的工作日记中,我们感觉到新的志愿者服务制度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曾经有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这样人性化的博物馆新制度使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并专注于此项工作,更能丰富我们空闲时间的活动内容,从中得到锻炼。”但如何能够更好地坚持下去,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之日臻完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