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老区人民集资创办革命陈列馆
  • 厉华馆长谈 红岩 的改革
  • 博物馆展览工程管理之总体设计 论博物馆展览总体设计
  • 讲解员当选全国劳模有感
  • 少花钱也可以办出展览精品--有感中国丝绸文化陈列荣获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 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
  • 博物馆展览工程项目委托方式的思考
  • 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大家谈(8)厉华馆长谈 红岩 的改革
  • 中国博物馆事业当前问题与发展瓶颈
  • 博物馆英文讲解中的相关问题
  • 最新热门    
     
    『福建戏曲大观』陈列的闽台情结

    出其堪称一绝的“丑角”表演的源流。芗剧(歌仔戏)突出展示其形成和演变是海峡两岸同根文化的历史见证。闽剧展示的是它以福州方言为基础兼容并蓄、融会创新的发展特色。展览中兼及介绍一些特色鲜明的小剧种:如四平戏、打城戏、闽西汉剧和梅林戏等。俗称“傀儡戏”的木偶戏构成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传于八闽大地的布袋木偶戏、铁枝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幔帐木偶戏等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诙谐有趣、品种繁多、技术精湛的木偶世界。

        “福建戏曲大观”陈列不仅勾勒福建地方戏曲之风貌,还重点突出了闽台关系这一福建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绝大部分的台湾人都是在近三百年来移居台湾的大陆人,这其中又以福建人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史籍的记载,还是现代人类学家的实地考察,都证明台湾的山地民族有自己的音乐、舞蹈,而无戏剧的传统。台湾早期的民间戏曲都是由大陆,主要是福建和广东的潮、梅地区传入,由于福建移民入台而传到台湾的福建地方戏曲有:竹马戏、梨园戏、高甲戏、四平戏、闽剧、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等,它们和后来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一道成为台湾戏曲的主流,由于共同的语言和民俗信仰,闽台之间的戏曲交往成为两岸之间割不断的一个文化纽带。在“福建戏曲大观”陈列中,你可以发现众多与闽台戏曲交往有关的文物和众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在中国36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歌仔戏是唯一根源于大陆而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是闽台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闽台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孕育的基础来自福建,根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歌仔戏”条目,“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去台湾,闽南的‘锦歌’、‘采茶’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开始在台湾流行,并组织‘歌仔馆’演唱”。歌仔戏形成的地点在台湾的宜兰,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初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而它的发展和传播却是在福建的厦门、漳州。1926年,台湾的歌仔戏班社开始来厦门演出,1929年,台湾“霓生社”歌仔戏班在厦门的龙山戏院公演,获得极大成功,随后转往闽南各地演出,这是台湾歌仔戏“正班”第一次走出厦门开始它的歌仔戏传播历程,从此,内地纷纷成立专业或业余的歌仔戏班社。1945年,台湾光复后,两岸的戏曲交往日益频繁,1948年,“厦门都马剧团”东渡台湾演出,不久的海峡阻隔,“天涯望断无归路”,从此滞留台湾。其所擅长演唱的“杂碎调”一时风靡台湾,“杂碎调”为台湾的歌仔戏注入了新的活力。邵江海,这位出生于厦门的闽台歌仔戏一代宗师,“杂碎调”音乐的创始人,由于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在歌仔戏界内的领军地位,被誉为闽台歌仔戏泰斗。在两岸隔绝40年后,1989年,在厦门召开的“首届台湾艺术研讨会”,被两岸艺术界称为“零的突破”,歌仔戏又一次成为两岸民间戏曲交流的重点。
     
        闽台两岸由于共同的语言和民间习俗,对于在台湾的移民来说,乡音、乡戏比其他外来声腔更能直接抚慰乡思和乡愁,因此,在两岸的民间戏曲交往中,福建戏班前往台湾演出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为我们的陈列展示留下了不少实物。以福州方言为基础的闽剧,在台湾同样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在福州城内有名的戏班“三乐一奇两头羊”(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庆天然)就被台湾乡亲请到台湾做巡回演出,这些班社在台湾演出时,为扩大影响,还印制了专门的演出广告,目前发现最早到台湾演出的宣传海报是1927年闽剧戏班“三赛乐”在台北、嘉义的演出海报,它不仅为研究福建地方戏曲的班社规模、角色行当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了解台湾的戏曲剧场、演出收费情况以及戏班的演出频率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而他们当时的巡演剧目《珍珠塔》、《宝莲灯》至今还是闽剧的保留传统剧目,依旧拥有强大的民众基础,这其中不仅可以看出闽台民间戏曲交往的久远历史,而且还透露出一种割舍不掉的两岸情缘及其延续性。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经历了40多年的阻隔后,海峡两岸开始恢复交往,闽台之间的戏曲交往就迅速发展起来。短短十几年间,福建各地方剧种赴台演出近百次,演出场次上千场,演出遍及台湾各地。福建地方戏曲在台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两岸戏曲的同根同源。黄奕缺是福建泉州著名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津贴,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他于1992年11月,与泉州木偶剧团首次赴台访问演出,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其首场演出开锣时,数以万计的观众把舞台团团围住,他的演出倾倒了观众,台湾《中国时报》称赞他的表演“神手奇技”。随后的巡回演出越演越热,观众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小小木偶的表演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这种观赏木偶艺术热潮的背后,是40多年文化隔绝后的一种情感释放,蕴涵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正如台湾邀请单位在访问演出的说明书上所印的“木偶传神乡土情”。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于1994年赴金门演出时,同样受到广泛的欢迎,他们在金门45天演出38场,几乎走遍金门的每一个村庄,每场演出都是人海如潮,好评不断,如今,邀请福建的高甲戏剧团到金门演出成为金门当地民众的一件例行公事。
     
        两岸之间地方戏曲相互之间的访问演出,不仅增进两岸艺术界的艺术交往和切磋,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使两岸人民在中华文化的牵引下心心相通。“福建戏曲大观”展示闽台民间戏曲传承、变迁和交往的历史和现实,以地方戏曲为切入点,展现闽台交往中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它体现闽台之间无法割断的亲缘和情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它以经济为基础,以-为背景,但它又不受经济、-的约束,它能穿越不同-体制的壁垒、不同经济水平的差异和不同地理环境的阻隔,任何的分裂、阻隔和对立,都无法阻挡文化的亲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