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记南京博物院近年来的文物征集工作
  • 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参评展览扫描
  • 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 韩国东学农民革命之旅印象
  • 浅谈革命纪念馆如何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 把展览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秦俑精品巡回展启示录
  • 国家博物馆发挥优势为青少年服务
  • 2005年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中国北方第一座蒙古族生态博物馆
  •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1+10工程』
  • 最新热门    
     
    民族博物馆讲解工作探析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参观民族博物馆的人数显著上升,观众的构成有了变化,这对讲解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解员要熟悉语言学、朗诵学、博物馆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礼仪学、民族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特别要增强对民俗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根据笔者个人的工作实践,到民族博物馆参观最多、最认真的是外地学者和游客,他们怀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而来,当看到精美而内涵丰富的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和富含哲理的口述文学时,总啧啧地赞叹不已。这时就要求讲解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以免被观众问住,导致讲解卡壳。笔者工作单位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陈列着“贵州黔南少数民族风情展”,在从事讲解中,曾接待过来自法国的民族学者,他们对布依族的土织布非常地惊讶,被其精湛的纺织技巧和丰富的线条搭配所折服,他们赞叹说:“我们到过许多国家,接触过许多民族,英格兰的花呢花色上可谓繁多,世界一流了,可没想到生活在贵州的布依山村的布依人,仅在蓝、白之间竟能织出如此精美繁多的图案,令人佩服!”笔者向学者们讲述了布依族的历史渊源、民族特点以及土花布的由来、工艺以及发展前景,同时向法国学者介绍了如今布依族人在党的民族政策下的生活以及发展情况,不仅让他们对布依族有了认识而且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客人非常满意。

    讲解要做到“以人为本”

        每一位观众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带着不同的目标来看展览,心理需求各异,这就要求我们的讲解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灵活自如地因人施讲。在普通的观众中,以中老年观众居多,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科学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分析和理解事物能力强,观察生活细致。他们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开阔眼界,利用节假日、出差办事的空闲时间来博物馆参观。参观时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感情、思维、心理活动一般都不外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导游的身份出现,态度要热情大方,讲解要通俗易懂,可穿插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笔者在接待来自上海的一批中老年游客时,他们参观零散,对少数民族的刺绣和银饰非常感兴趣,对讲解并不十分在意。当他们发现水族对“鱼”情有独钟,对水族人民爱吃鱼,爱绣鱼,爱佩戴“鱼”形银饰议论纷纷。于是,笔者抓住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穿插讲述了“鱼神救水家”的神话传说。告诉他们水族人民认为是鱼给水族带来了新生,带来了吉祥,这种意识渗透在民族的传统思想里,不仅在祭祖时要用鱼,有客人来时要请吃鱼,同时也表现在水族的刺绣和银饰中。他们把对生活的祈盼都寄托在这些装饰品上。水族刺绣里尤其喜欢把鱼绣于鞋上,再配绣一些水波纹、水草等以不忘鱼的救命之恩。出嫁的姑娘一定要穿上这种鞋,祝福新娘子日子一帆风顺、家庭美满、前程似锦等等。老人们被我的讲解牢牢吸引,兴趣高涨,话也多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表示要到民族商品店购买鱼形饰品,将吉祥带回家。通过这样的讲解,讲解员与观众的情感融洽,关系更加和谐,而且在宣传民族风情文化上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学生参观一般是为了配合课堂教育,他们生性好动,思维活跃。在对他们进行讲解时,应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和提问,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形象化的语言,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启发他们的联想力,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不仅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同时也使他们感到博物馆确实是珍藏民族文化精华的殿堂。在接待专业人士参观时,可采取简单概括的方式,并根据要求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实事求是,积极为专家们提供方便,使博物馆为民族学的研究创造条件。如今,外宾和华侨都喜欢来民族地区参观旅游,我们要学习一些地理常识,了解各国的基本礼仪;应掌握一门外语,在具体的接待中更加出色地完成讲解任务。在接待外宾和华侨参观时,要彬彬有礼,使他们既乐于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时,又感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友好亲切,在参观中不仅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又增进了友谊。

        在少数民族地区作讲解员,应该掌握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至少要掌握基本的日常用语。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汉语在民族地区已成为大众语言,但一些年龄稍大的民族同胞有的仍然不会说汉语,他们看展览时,神情总是显得很拘谨,如果能用几句民族语言主动和他们讨论一些民族风俗细节,就会拉近讲解员和民族同胞的情感距离,那么他们就会放松许多,这样既使我们少数民族同胞倍感亲切,能轻松自然地观看展览,又体现了文博事业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熟悉掌握少数民族风俗

        由于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都是聚族而居,而且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与外界接触较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信仰、民族禁忌等等。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风情,我们要尊重它,维护它。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时应做一些强调,让游客知道相关知识以免在实地游览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到少数民族家中,不能在火堂周围做抬脚、吐痰等不敬行为,因为“火神”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又如,在少数民族同胞前不能说“打雷”二字,因为雷神对少数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原始信仰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很深。这样的崇拜产生于母系社会,是少数民族对女性崇拜的一种遗俗,俗语有“天上雷神大,人间舅爷大”,他们认为大地是母亲,而雷神是母舅。在从事讲解的这些年里,我们在对入伍新兵参观讲解时就特别注意加强少数民族礼仪和民族禁忌方面的讲解。武警战士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代表着党,他们与少数民族同胞相处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通过我们直接而具体的讲解使他们知道在执行公务或休闲娱乐时无论干什么,都要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习俗文化,不能做任何伤害人民感情的事,做到真正的鱼水情深。我们只有熟悉了少数民族风俗,掌握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在讲解中适当运用,不仅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尊严,而且还能引起民族同胞的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及时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新貌

        在民族博物馆经常接待一些学者,他们对民族文化非常热爱,为了学术的研究会多次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研。博物馆作为民族学研究的资料馆,他们总是百看不厌。每一次都带着新的课题,新的思考而来,这就要求讲解员为他们进行讲解时能根据陈列展览的内容和主题,增补穿插进一些没有表现出来而与展览又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样在讲解的时候,不但满足了参观者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使我们的讲解每一次都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笔者在对“黔南民族风情展”的讲解工作中,接待过一位中国社科院的老师,他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对水族的古文字非常感兴趣,因为有古文字的少数民族在贵州来说很少很少。第一次接待他时,我向他讲述了水族的发源地在濉水流域,“水”在水族语里与“濉”同意,并介绍了水族古文字主要为象形、会意、指示和假借四种,以及水族古文字在水族人民生活习俗中的重要意义。他听了后非常高兴,并要我作向导陪同他到黔南州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进行调研。事隔一年后,他又来到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博物馆参观,谈了他对水族文化的看法,提出了水族古文字与水书的源流问题。我及时地将水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①关于水书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是殷商文化遗存;②水语应属于“母语遗存”而非“借汉词汇”等成果介绍给他,并推介水族文化最新科研成果《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一书。他非常高兴,并对一个讲解员能了解民族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感到吃惊。这使我在高兴之余,不禁感到掌握民族文化发展新貌并及时地传达给参观者的重要性,我们的讲解不知不觉地发挥着民族文博工作对构建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在讲解工作中采取了录音、电影、电视录像、自动解说器等视听器具,但是这些绝不意味着可以取消讲解员的讲解。讲解员把对文物的理解,客观而具体地传达给不同的观众。其针对性、灵活性直接感染观众。不仅使人们扩大知识视野,增进身心健康,培养生活情趣,而且通过讲解,民族文化将渗透到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经济等社会领域,使我们的工作在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