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澳洲博物馆活力四射
  • 用特色内容设计展示齐白石艺术人生
  • 国外博物馆与文化遗产财税政策撷英(1)英国对博物馆和画廊的税收优惠
  • 在现场展示新内涵 新形式 新感受——记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新陈列『万年前的桂林人』
  • 陈浩博物馆要最大限度为时代进步服务(下)
  • 国际博协关于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建议
  • 博物馆展览工程管理之展览设计加强博物馆布展工程中 深化设计 环节的把关
  • 先有预展 后有汇报 专家为外展 把脉
  • 浙博免费开放周年 诚邀各界建言献策
  • 国外博物馆与文化遗产财税政策撷英(2)从美术作品到化石加拿大博物馆
  • 最新热门    
     
    以-追寻理想——青岛市博物馆2004年陈列展览探析

    p; 青岛市博物馆深信每一展览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对每个引进展览都进行了整体策划,对陈列资料深入研究和挖掘,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内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提供给观众更多信息,如“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陈列吸收了中国体育博物馆三个陈列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策划和排版,并加入了青岛体育发展史陈列,对世界奥林匹克发展史和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青岛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回顾,对2008北京奥运会和青岛帆船比赛项目建设进行了展望。“圆明园回归国宝”展在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进行过展出,反响强烈,但青岛市博物馆并未因此而掉以轻心,照搬原样,而是积极进行了新的挖掘,加入了圆明园历史陈列,重新编辑了前言、后记,排版了国宝回归历程,使原有陈列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观众不仅从中了解国宝回归历程,更重温了中国近代屈辱史,通过国宝遭劫和回归的对比,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强国决心。

        陈列形式的精雕细琢是另一亮点,尤其在引进历史文物类陈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都配合内容设计了大型背景画,进行了部分场景复原,对文物的陈列也注意到了个体特色凸现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极富视觉冲击力,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使观众置身展室即有历史回归的感觉。

        引入多元化的展览表现元素,展演结合,动静结合,强调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使展览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如在动漫展中,除名家经典作品展示板块外,5天的展览6大板块20余项活动都是在和观众的-互动中进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主角意识。在“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中特设“汉代服饰展示秀”,日演出三至四场,推出辛追服饰模仿秀、和演员合影等互动活动,许多观众竞相试穿,倍感新奇地体会古典美。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展宗旨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采取馆际合作形式举办大型陈列展览,发挥各自长处,优势互补,也是2004年度展览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合作的“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的“马王堆汉墓贵妇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等,兄弟博物馆成功的市场经营理念、新颖的陈列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岛的展陈市场提供了借鉴。

        强势造市,多途径开展社会宣传

        青岛市博物馆自迁新址后,远离老市区成熟观众区,缺乏与观众的沟通途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有好展览而缺乏观众的参与更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为改变这一状况,2004年青岛市博物馆在确定全年展览内容的同时,确立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多途径并举的宣传策略,在开拓社会宣传功能,加强与观众的沟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以陈列展览为平台,全面进行宣传策划,强化博物馆宣传功能。重点做到:全年宣传无淡季,随时发掘宣教工作中的亮点、新意,及时进行新闻报道,做到年初有展览预告,年终有总结;在整体宣传的基础上,对个体展览从开幕到结束,从内容到规模进行较详细的报道,提升观众的关注和参观热情;对大型重点陈列最少要提前一个星期进行预告,从筹备至展中,做到每一两天就有相关报道见诸大众媒体,内容包括展方消息、观众情况、展品介绍甚至展方围绕展览举办的问卷调查、有奖答题、征文等等,策展中的许多亮点、展览引申出的诸多学术性问题都可以成为新闻宣传中的热门话题,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启发观众带着探索的目光看展,增添了展览的魅力。

        通过内挖潜力、外搞通联,不断拓宽新闻宣传途径。在获得本地媒体支持的基础上,尝试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对内挖潜包括:建立博物馆网站,2004年初青岛市博物馆网站开通,全方位介绍博物馆,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员,随时发布重要新闻和新展信息;于年初编印《2004年青岛市博物馆展览目录》面向青岛市学生群体、市民、宾馆等开放单位发放;大型陈列提前开始街头宣传、售票,并将专门印制的展览册页赠送给观众,有针对性地走进社区和校园开展调查和推票工作。外搞通联即选拔专门业务人员,负责对媒体的公关联络工作,继2003年与岛城各媒体成功合作后,2004年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态势。其中又分以下几个层面:通稿,面向岛城所有媒体及国家级专业媒体,全年共发表500余篇次。专稿,与特定媒体合作,由本馆提供资料或特定媒体派记者驻展采写的篇幅较大的系列报道,由专门版面保持强势宣传,关键时期每天都有稿件见报。对影响大、观众普遍关注的大型陈列采取网络对话方式,由主办方代表第一时间回答观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今年我们先后邀请了“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合作方代表、保利艺术博物馆馆长蒋迎春先生,“马王堆汉墓贵妇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合作方代表、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先生与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黄耀华先生在青岛新闻网回答了观众的提问,网民发言踊跃,使原定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得不延长,实践证明做客网站是博物馆宣传的一条快捷而重要的途径。

        新闻媒体之外,广告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仅以“马王堆汉墓贵妇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为例,在繁华街头树立巨幅喷绘广告3块,横幅广告3处,在城市17条主要公交线路投放“拉手”广告,印制宣传海报张贴于展览合作方“青岛早报”遍布城市街头的售报亭、大学校园、社区等,在长期合作方“青岛早报”上刊登广告,用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地宣传了展览。

        2004年,青岛市博物馆的强势宣传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博物馆”、“国宝”、“马王堆”等词开始频繁出现于传媒和人们的谈话中,到博物馆休闲、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选择。
     
        联姻企业,拓展市场化运作

        2004年青岛市博物馆展陈工作的圆满成功,借用商业手段进行的市场运作功不可没。尤其在票务推广方面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以“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为例,该展共接待观众四万余人次,当仁不让地成为岛城文物类展览中的佼佼者。除展览本身的吸引力和强势宣传外,多方位的票务推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利用国庆长假的时间优势,与相隔一路之遥的青岛国际时装周相对接,在时装周主会场进行推介,通过服饰展演吸引观众,借势进行推票宣传,争取了大量外地观众。首次与长期经营青岛文化票务销售的青岛山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圣火文化广告有限公司合作,使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购票,还可以通过售票热线买票参观。凭借实力票务公司广泛的票务销售网络,使得推票体系得到扩大,发行空间得到突破,这无疑为“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珍品特展”开拓了另一片天地。面向岛城大中专院校推出的团体优惠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2004青岛动漫艺术展览会”和“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中,与邮政11185合作,为市民提供免费送票服务。而通过在长期赞助单位“青岛早报”报摊设售票点,将售票工作推进到市区的大街小巷,则贯通以上三大展览。

        2004年青岛市博物馆的大型精品陈列以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吸引了热爱文化事业的企业加盟。其中青岛笔克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青岛莱德广告公司参与主办了“2004年青岛动漫艺术展览会”,各注资人民币6万元。之后,青岛笔克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又积极注资,参与主办了“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企业资金的注入,专业展览公司的加盟,为展览大投入、精制作、高起点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观众的参观兴趣,使展览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青岛广大物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戚蕴发先生在参观“圆明园回归国宝·青岛大展”后,被丰富生动的展览内容和考究的陈列布展形式打动,当场认购了3万张公益门票赠送给12岁以下的小学生,请他们走进“爱国讲堂”学习历史,不忘国耻。华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看重青岛市博物馆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潜力,主动与青岛市博物馆签订协议,联合经营,共同探索文企联姻的文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已联合成功主办了“青岛首届新年艺术品收藏大展”等展览。而青岛市博物馆与书画经营企业“博雅轩”联合推出的青岛市博物馆画廊挂牌开业数月以来,凭借良好的行业信誉,已成为岛城知名文化经营场所。

        以高昂的热情追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理想,以踏实的工作服务于党的“三贴近”要求,青岛市博物馆以2004年的陈列展览实践向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毋庸讳言,中国博物馆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面对文化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竞争激烈化的现状,博物馆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发展和壮大博物馆事业,还需要所有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