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浓墨重彩绘山庄——关于 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 展览设计
  • 鲍贤伦改进管理 服务大众 (上)
  • 博物馆物论(上)
  • 全球化中的博物馆跨国合作
  • 从细节做起
  • 博物馆文化城市文明的产物和重要体现
  • 展示文化底蕴 服务社会大众——辽博新馆开馆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 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 永恒的纪念——访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
  • 把革新推向纵深
  • 最新热门    
     
    江南水乡 尽收余杭——记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主题,是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又是国际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并且博物馆位于江南水乡的中心区——杭州市余杭区。

        此主题的确定倾注了余杭区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心血。2000年9月,余杭区政府开始计划组建余杭博物馆,10月适逢余杭市撤市为区,使原计划的余杭博物馆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可能与杭州历史博物馆发生内容上的重复;第二,作为区级博物馆,再以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陈列定位不合适,前景堪忧。基于上述考虑,杭州市余杭区文化体育局局长陈梅乾致信区委书记、区长,对陈列主题提出建议,并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重新定位。12月下发了120份征求意见表,分析利弊,广泛听取老领导、各部委办局、乡镇领导、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的意见。区领导从余杭区的地理位置及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次召开区长办公会议,深入讨论,达成共识,最终于2002年3月7日在区委常委会上确定主题为江南水乡文化。具体表述为:反映余杭历史,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立足余杭,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陈列设计的创新


        为了使陈列设计体现出历史性、艺术性、参与性,设计方求新求变,力创特色,一是组织工作人员到日本学习;二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陈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在陈列手段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采用全封闭结构,基本放弃自然光源,努力营造与陈列内容相适应的环境。设计师着重考虑了水乡的基调与独特的文化表象,采用美人靠、竹帘、马头墙、粉墙黛瓦等等元素,以点带面,展现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格。色彩采用中性基调,以体现朦胧水乡晨曦的蓝灰色为主色调,对设计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采用场景布置,背景照片,将江南市镇、店铺、街景、建筑等真假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使人们犹如走进了20年代的江南水乡。

        广泛采用新技术,触摸电视、投影放映机、音响隔音等,使整个设计让观众除了看见陈列的文物实物外,结合模型、映像、音响、图表、舞台、计算机和仿真实验游戏等,能够触摸、观察、聆听等,获得更真实、更真切的感观体验。

        以人为本。当你走遍整个博物馆时,你会发现大约有几十个惟妙惟肖的人物模型,衬以背景,配以反映场景的声音,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市镇人家中,与主人聊天,在繁华的市镇中参与讨价还价的买卖。

        装修工艺高超,获得好评。博物馆在建设方、策划方、设计方三方的倾力合作下,不断研究,紧密配合,是策划设计的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已先后获得杭州市、浙江省和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这也是博物馆界的第一个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三)展陈内容的丰富


        整个博物馆内部共设四个单元展览、七个展厅。展览趣味性、地方性强,以信息传播学为展示理念,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结合余杭历史和江南水乡文化的实际情况,富有时代气息。

        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通过各种图表、珍贵文物、人物塑像、场景等手段,有重点地反映了自7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开始至现代的余杭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各地名胜、自然资源及余杭孕育的众多为中国、家乡做出重大贡献的-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和能工巧匠。它是对余杭历史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人们了解余杭的窗口。当人们穿越其间,犹如穿越千年时空,感受真实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

        第二单元“文明曙光——馆藏良渚文化器物精品陈列”,集中展示了几十年来余杭在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文物的收藏等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其中展示的一些精美玉器,能够代表良渚文化玉器的最高水平,有些还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第三单元为“江南水乡文化展览”,包括“吴越春秋”、“江南市镇”、“水乡风情”三部分内容。它是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最亮的看点。整个单元采用“感性入、理性出”的手法,把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纹案、构件的造型转化为设计要素,成为陈列语言的一部分,再与相关器物相配合,介绍了江南水乡形成的原因、地理景观特征及对文化形成的意义,并通过历史叙述的方式介绍江南如何从一个最荒蛮落后的地区变成中国最繁荣、最发达和最文明、最具现代感的地区,以及这一地区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地位,这正是学术界和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机构对它发生兴趣的原因,也是建设这一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第四单元为临时展厅,可视观众需要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增加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自开馆以来,我们举办了各种展览。其中,10月28日—12月28日,与宝鸡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吉金铸文明——宝鸡青铜国宝展”,展出了近百件宝鸡的青铜精品,让余杭乃至浙江省的人民在家乡欣赏到中国青铜器文化。这次展出不仅是我馆首次大规模引进文物珍品的展览,也是浙江省甚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引进青铜器。


        (四)宣教工作成效显著


        “江南水乡文化展览精致、雅致,生动地展示了水乡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各处服务人员热情,细心的工作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水乡文化的孕育!”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留言时,一方面心里备感欣慰,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在参观者的眼里,让他们流连忘返的,除了博物馆自身魅力外还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处于博物馆最前线的讲解员们亲人般的服务。当每一位参观者进入博物馆之后,我们的讲解员都会微笑着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对于需要讲解的观众,他们会有次序地、详细地予以讲解,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亲人般的温暖。2004年,开馆第一年我馆讲解员就在全省讲解员比赛中获得“两优一佳”,并有一人参加全国讲解大赛获得优秀奖。

        2004年,在杭州市开展的“文明示范博物馆”达标竞赛活动中,我馆获得第一名。我们相信,杭州·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将以其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紧握时代脉搏,大步流星地走在博物馆业的前列!
         

     

     

    展现逝去的生活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明达

     

        余杭是良渚文化的故乡。历年来,经过余杭文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使馆藏的良渚文化陶、石、玉器等达到数千件之多。笔者由于工作需要,与余杭文物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也经常陪同境内外的专家学者到余杭考察交流。

        2003年12月27日,一座崭新的博物馆开放了,使人惊奇的是馆名“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高悬在门楣上方。走进陈列展室,便可发现二楼到四楼的陈列主体是“江南水乡文化”。与博物馆传统的陈列方式大不相同,参观者走进的是“江南水乡”:看到了小桥流水,会不由自主地去抚摸一下桥墩,抬脚跨上去;走进了店铺林立的小街,米行、茶馆、布店、南货店、酱园、豆腐坊、中药铺……目不暇接;透过幽静的小弄,又能望见小河对岸依河而建的民居;踩着湿漉漉的石板小路,沿着若明若暗的灯火,迎面你能走进充满着温馨的堂屋,小方桌已摆放好了诱人的菜肴,灶间融融的柴火使你回到了温暖的家中;你可以抽暇到茶馆小坐,能去领略富家大户的厅堂;离开繁华的市镇街道,你去看鱼米之乡辛劳耕耘的老农,正赶着水牛在耘田;俊巧秀美的江南少女坐在菱船中采摘菱果;养蚕织丝更是江南“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生业基础;百业兴盛的各种手工业,满足了江南人生活上的需求;结婚嫁娶、逢年过节,江南人自有独特礼仪习俗,红红火火,十里红妆;丝竹清音、说唱评弹、灯会龙舞,无不让人深感江南人那种既有悠闲的追求又有喜庆的热闹,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你走累了,边上就是沿河而设的廊街和美人靠,歇歇脚,对面就是精巧多变的花窗;或者坐到陈设古拙的茶座里,泡上一杯龙井,清幽的小调在耳边飘忽……除了整体情景浓缩了江南水乡之外,一道圆门洞、一丛小青竹,场景中的每一物件,处处在细节上都十分逼真。难怪前来参观的当地人,包括在江南生活过的人,总是一边慢慢地走过这一景一幕,一边轻轻地自语:“真像,真像。”如果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带了小孩来参观,总要不停地讲这讲那,这是人们曾经历过的生活,是自己家乡的影子,“我们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作为一名搞考古的江南人,笔者看了“江南水乡文化陈列”,不禁浮想联翩,江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以这些地点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莫不与水和桥、船和帆相连,“良渚”更是优美的水中小洲之谓,简直可以作为江南水乡的代称。经过江南人民数千年的开发,使江南成为我国最繁荣、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南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不必讳言,环境的改变让江南水乡逐渐失却了自身的特点。虽然通过大家的努力,保留了像周庄、乌镇、西塘、同里等一些水乡古镇的风貌,成为旅游的热点去处,但毕竟是散落的珍珠,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像江南十大古镇之首的塘栖镇,如今几乎已是面目全非了。

        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以立足余杭,面向江南为主旨,精心设计,精致打造,展现逝去的江南,把江南水乡的方方面面浓缩在三千平方米的展厅中,具有“假作真时假亦真”的效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笔者在陪同境内外朋友参观余杭博物馆内“良渚文化精品陈列”之后,总要推荐他们去浏览“江南水乡文化陈列”,每次都会得到大家不虚此行的感谢。一位英国学者真切地说:“这个展览让人们了解这里过去的生活,很有必要,展览很真实、精彩!”
         

     

     

    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漫谈

     

    作者:徐征野

     

        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重构中,留存一方水土的历史,联结一脉相承的乡情,寄托今人后世的梦想,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就在这样的目标下,进行了国内以地域文化命名并建设的首例尝试。作为形式总体设计师,以亲身的体会,谈谈本案的展示设计思路。


        可操作性——盘活空间是根本


        艺术中,音乐以直指人心的魅力,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博物馆展陈,就好像空间流动中的一首歌。如果说,陈列文本是歌词,形式设计就是作曲和配器,制作则是最终的演出。

        陈列设计时,程序倒置下展览空间的不合理,历来为业内所深恶痛绝。这要求形式设计师在把文字逻辑转换成故事逻辑和形态逻辑时盘活空间。形式设计师要处理的空间问题,包括内容空间分布的编排、物理空间容积的重构,以及信息空间节奏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根据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特征,设计师将空间设计的风格、目标定位在连贯、通透、优雅。

        本馆中,七个展示空间各自分散,原本并不适合用来做文脉连续的江南水乡文化展。设计师通过两个长廊的特殊设计,辅之以文化柱的垂直连接,保证了展览的气韵贯通。


        兴趣点——形式多样与手法多元


        主题性极强的博物馆展陈既要体现历史文化内容的专业性,又必须面向社会大众。设计师如果只考虑纯粹的艺术,显然难以解决问题。

        在专业理解的基础上,要保证观众必要的兴奋点,展览形式的多元化和手法的多样性,显然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通过图版的组合应用、浮雕至圆雕的变化、图表的设计、高分子写真雕塑等,我们大规模采用原生态场景和影音多媒体的设计。配合国内以地域文化命名的第一家博物馆的特殊意义,我们还设计了一套国内首创的无线多媒体移动导览系统。丰富的形式,有益于消除审美疲劳。

        我们尽可能多地应用各种展示手法,如曲直伸缩的展线节奏,空间围合上的开闭,观展距离的远近,视平线上的变化,借鉴江南园林对景、借景、移步换景等,以及京剧艺术的抽象表现,努力使展览大气而又不单调。

        强调互动,也是增进兴趣点的有效方式。设计中,我们除了考虑大量观众可以操控的直接互动外,也尽可能贯彻思维互动的设计理念。


        体验认知——情真自可感人


        在有限的空间中,我们不求整体的形似,而以江南水乡文化元素为构件,以情串之,求诸气韵贯通,以搭建一个似真亦幻的江南,勾留住江南的整体记忆,从精神支柱和生活情趣出发,去复原一个梦里江南。

        艺术设计时,通常我愿意相信:只有感动了自己,才可真正地感动别人。

        就从两个过廊的处理说起吧。

        二层的长廊,既是水乡文化的序厅,也是“吴越春秋”和“江南市镇”两个割裂空间的概念连接。序厅简捷为宜,不涉及太多意象。本设计中,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边是江南风光水墨画和美人靠,一边用马头墙、花格门窗等具象元素进行抽象组合,既以虚映实包夹对景,也适度控制了旋转楼梯顶部室外杂散光对观众思绪的干扰,形成一种类似时空隧道的感觉,以求情游神驰之效。

        三层长廊,以“十里红妆”为亮点,概括了从出生后“抓周”到丧葬的人生历程。既承接江南百业兴盛“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必然,也从社会习俗开始将展览过渡到水乡风情做准备。而“十里红妆”场景两端镜子的应用,可起到有效的空间拓展作用。中厅一侧的竹帘,又起到和二层类似的效果。再把死角处理成园林式的休息区,也充分再造了空间。

        江南的审美识别,除了文化元素外,色系和灯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蓝灰色搭配冷暖多层灯光,也是增强审美认同的一个重要考虑。一些容易引起共鸣的场景,更是带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街角的儿童游戏场景,踢毽子、套圈、跳房子之外,几个小孩坐着租“小人书”——连环画——的场面,有过这些经历的老少男女,在这不禁思绪万千,倍感亲切。

        在设计中,我们特别重视营造氛围除了场景本身的氛围设计外,还考虑不同主题转折时的氛围衔接。

        本案中,在坚持文化元素的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首先注重了意象的精练组合。其次,通过高低错落的造型、明暗相间的层次、概念接续及反衬、死角空间的利用、再造景深、意念化的桥和楼梯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拓展观众的思想空间,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氛围真实。比如,柴火闪动,幽暗的餐桌上一盆逼真的“红烧肉”,这样的“暗房亮灶”场景,有过江南农村经历的朋友自是深有感触,“家和饭菜香”的传统理念,冲淡了清贫的愁苦,如今仍留下温馨的回忆。

        逼真的效果,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好的抽象设计,也有一种直觉的临场感和思维的共鸣。我们大量应用高分子超写真人像,效果不错。而箍桶、补碗等内容,对比写真的打铁、理发等,又用抽象手法组合出具象的江南手工业。

        当然,将高科技引入展陈中也是设计师考虑的范畴。总结成功的经验,高科技应用的成败,关键要周全考虑必要性、适当性、综合性,并加强功能性装饰的设计。如在水乡风情部分,江南戏台口,我们经过多次调整,选用了触摸屏电脑和投影的组合使用。这个大投影屏幕,成了观众及专家、领导都特别关注的亮点。很多朋友,即使是一些从未用过电脑的中老年人,也踊跃地操作起触摸屏电脑。

        我们对高科技的理想定位是:一方面,它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另一方面,高科技所带来的不只是手眼互动,而是设计师和观众之间的思维互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