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细节博物馆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 县级博物馆如何筹办古代文物陈列
  • 以展览阐释科学发展观的警示和启示意义——记中国科技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展览
  • 全球化中的博物馆跨国合作
  • 从细节做起
  • 博物馆文化城市文明的产物和重要体现
  • 展示文化底蕴 服务社会大众——辽博新馆开馆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 江南水乡 尽收余杭——记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 改革是基层博物馆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得失谈
  • 最新热门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体会谈

    要;再次,用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是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我们选择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本色”这一将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主题。

    二、适宜的时间是展览成功的前提

    临时展览和固定展览对时间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固定展览长期在一个地方展出,有参观旺季,也有参观淡季,年复一年地“以不变应万变”迎接着观众。临时展览由于有较强的时效性,没有坐等观众上门的余地,因此要“随机应变”地寻找“旺季”。“西柏坡精神”展览短短18天的时间,创造了“天天火暴的场面”,主要有两个重要时间因素:一是展出时间跨越“七一”期间,向党的83岁生日献礼。西柏坡年观众总量中有将近1/3(约15万)观众来自北京,尤其是首都党员干部和机关团体举行党日活动、入党宣誓的重要基地。所以,在党的生日前夕,在北京举办“西柏坡精神”展览,满足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机关团体的需求。据统计,展览接待观众25万人次,其中党政军机关的参观人数约7万人。在展厅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毛泽东同志旧居景观前以及展厅的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高举着鲜艳的党旗庄严宣誓的人群;二是展出时间在中小学生放假前夕,满足了北京广大中、小学生的参观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的时间在学生结束了紧张的期末复习进入暑期前夕,各学校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展览。为此,还专门开设了学生参观专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据统计,在开设20余次的学生专场中,北京大约有大、中、小学生5万多人参观了展览。同时,为响应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展览实行免费开放,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优越的展出位置是展览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位置优势有这样一种效应:繁华地段的租金很贵、投入很大,但商家大都会选择繁华的地段经营。因为商家获取的利益也就大。

    在选择展览场地时,我们也考察了北京几家较好的展览场所,经过综合比较考虑,选择了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虽然,国家博物馆场地租金较贵(其他场馆的租金约4元/平方米,中国国家博物馆约10元/平方米),但我们认识到在国博举办展览有两大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国家博物馆地处首都中心,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人员密集,流量大,可以吸引大批散客。同时,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也有集体前来参观的团队;二是国家博物馆的知名度高。所以,在这里举办展览,无须做详细的解说观众都能够找到。

    在展览开幕之前,通过电话预约的观众就达1万多人,单位200多个。开展当天,观众就超过了万人。开展后两天,8万多张参观券就被预定一空。除了预定的观众外,每天的散客高达八、九千人,原定每天5000人的参观规模一再突破,最多的一天接待观众高达3.2万人次。参观展览的观众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岁,他们中间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百姓;有的观众甚至两次、三次参观展览,很多观众凌晨5点就在博物馆门前排队等候,甚至等待观展的队伍从国博大厅的门口向北一直延伸到长安街,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

    四、全新的临展理念是展览成功的关键

    “西柏坡精神”展览打破临展传统模式的束缚,以打造精品固定陈列为标准,以富有历史感的空间环境、运用多种现代展示手法和营造人性化氛围等“三部曲”新理念赢得了展览的成功。

    首先,营造富有历史感的空间环境,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西柏坡时期的历史写满了胜利和辉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所以,在异地举办展览首先要营造出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空间环境,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展览在1200平方米左右的大展厅中,采用中轴对称式的平面布局,用景观复原和场景组合方式营造历史真实感。一是将毛泽东同志旧居、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等只有在西柏坡才能看到的实物,在展厅中按相同比例进行复原。二是设置了两组景观。一组是西柏坡地理沙盘和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全景照片,照片上方镌刻着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另一组是复原了四十年代末西柏坡一带的农村庭院,一道土坯墙围起了一个农家院落,院前一丛绿树,雕塑“毛泽东教农民插稻秧”向人们娓娓讲述那过去的故事。碾子、辘轳、簸箕等农具一应俱全,仿佛主人还刚刚在院里干活。当地建筑、民俗和历史符号结合在一起,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四十年代末的西柏坡,崇敬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化展示手法,使主展线更加鲜活生动,营造历史真实感。一是采用了大量的背景图和合成图,使展线更有层次感、立体感和震撼力;二是选用了大量紧扣主题的革命历史文物,如毛泽东坐过的藤椅、刘少奇用过的文件箱、董必武用过的纺线车以及中央机关用的粗瓷碗、木菜墩、木饭桶等,成为观众眼前触手可及的历史;三是为了使展览更加丰富和生动,采用滚动灯箱、光电地图、大型灯箱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穿插其中,增强了对感官的冲击力。多种展示手段的运用,使展览增加了历史纵深感,照片和文字反映的历史事件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

    再次,营造人性化氛围,使观众自觉融入展览。“三贴近”是博物馆界追求的目标,也是“西柏坡精神”展览最初就确立的目标: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主动参与的愿望,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展览。这就要从把握观众心理上入手,观众参观完展览,一般会产生两种想法:一是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柏坡。我们在展厅中设置了两组多媒体触摸屏,将展览中无法一一体现的资料,如西柏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介绍、重要文献、文物故事等供观众查询,观众的疑问会在这里找到答案;一是想测试自己对西柏坡到底了解了多少?于是,在大厅的出口处设置了两组按键式观众问答区,观众聚集这里积极答题,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以开放式的陈列手法,给观众创造宽松的参观环境。例如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西柏坡农家小院等景观和场景都采用敞开方式接待观众,观众坐在七届二中全会代表们坐的位置上,为观众创造了联想缅怀的空间;观众置身简朴的农家小院,仿佛成为这里的主人……这种人性化氛围的成功营造,使观众忘记自己是在看展览,而是轻松自然地融入到展览中来。

    五、强有力的宣传是展览成功的保障 一个展览的成功,除了要打造精品展览外,还要依托强有力的媒体宣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西柏坡精神”展览开展前夕,河北省委宣传部积极与中宣部联系,策划媒体的宣传工作。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新闻协调会,中央、北京市、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的近百家媒体参加,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报道,使展览宣传未展先热、高潮迭起、亮点频出,掀起了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宣传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展览开幕的消息《人民日报》还刊发了《让西柏坡精神代代相传》的评论员文章。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焦点访谈》、《央视论坛》、《新闻会客厅》等专题节目,对展览给予了深层次的宣传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青网、千龙网等网络媒体都参与了展览报道,以动态消息、背景资料、深度报道、言论综述、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图文、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一时间,展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图片提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洪麦恩工作室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