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当代科技博物馆的创新与深化发展
  • 抢救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 无形遗产保护博物馆的特殊价值及其局限
  • 新时期展览的轻骑兵——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巡回展览活动侧记
  • 博物馆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 试论主题型展览与文物征集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外宣工作
  • 黑龙江博物馆界全力打造展览市场
  • 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
  • 西方博物馆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一瞥——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博系冯承柏教授
  • 最新热门    
     
    博物馆 走进 学校任重而道远———博物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的实践与思考

    ,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形式。当今的校园生活绚丽多彩,这其中有博物馆人的用武之地吗?师生欢迎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现实情况是教育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武汉,学校遍布长江两岸三镇,仅各类在校生就超过200万人,而关注博物馆的人还不多,每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的尚不足百分之一。以极为有限的工作人员要想脚踏实地走进校园,开展工作,从何做起?没有想到,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湖北省博物馆拉开了走进学校的序幕。2001年10月,第九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湖北省博物馆前馆长、著名文博专家谭维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明等五位湖北学者应邀出席。谭先生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湖北的重大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学术报告。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曾侯乙编钟等国宝就珍藏于省博物馆。会议结束以后,经过刘先生穿针引线,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盛情邀请谭先生为大学生们演讲,湖北省博物馆做好了联络、组织和宣传工作。演讲当晚,大厅里座无虚席精彩的讲演和振奋人心的内容,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会上,我们介绍了正在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告知了联络电话和乘车路线,公布了优惠价格。当时即有许多同学围着我们联系。为了满足学生要求,我们又与校学生会、团委联手,在校园里举办了介绍本馆的图片展览。不久,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分期分批组织了大量学生来馆参观学习,还有不少班级自行前往。

    讲演会在学校引起了轰动,也在我们思想里产生了震动:只有工作做到家,博物馆冷清的局面才会改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才能发扬光大。随着工作逐渐铺开,压力越来越大。博物馆副馆长万全文、唐刚卯等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专家不顾工作繁忙,也加入了演讲队伍。他们先后到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私立光华学校等校,结合荆楚文化特色、馆藏文物精粹、重要考古发掘、海外展出盛况等丰富的内容举行演讲,深受师生欢迎。

    “走进”学校,就得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师生的需求,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赴校或邀请校方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互通情报”,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双方可以当面锣对面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搞“隔靴搔痒”,也不靠“第三者”。2002年新年伊始,为了给“走进大学”这一工作做铺垫,湖北省博物馆特地邀请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近20所在汉高校和省教育厅、省团委、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博物馆与高校素质教育”为题,进行座谈。大家纷纷就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需求、价值取向、素质状况等问题及博物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学校对博物馆的期盼等,各抒己见。这次座谈会增进了湖北省博物馆与在汉高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了日常性的联系,双方的工作人员日后甚至发展成极好的朋友。这种馆校间的广泛交流,为后来博物馆“走进”学校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走进”学校,就得关注学校,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热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未消散,高等学府中素质教育仍是薄弱的一环。许多学校正在努力,力图有所改变。此时,如果博物馆能够走进校园,联合师生举办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对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将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级各类不同的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博物馆在学校办活动也不能千篇一律。因此,结合各校每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次,汉口黄陂路小学的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计划用“课外活动”时间(大约一小时),请我们介绍省博物馆。与有限的时间相比,这个题目够大了。而且由于隔着长江,该校师生已有几年没到省博物馆了,一切对他们都新鲜而陌生。讲什么呢?经过研究,我们以本馆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为主要内容,带上有关的音像资料,利用该校的“电教室”,一边播放相关的影片或者音乐,一边讲解。校长在区教育局的会议上介绍了这一活动,立即引起共鸣,一些学校由此改变了多年与博物馆“不相往来”的状况。

    由于和学校的联系多了,很多情况我们也就“心中有数”,而学校也很乐意邀请我们参加相关的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我馆作为唯一参加的文博单位,提供的“巡回展”安排在“展览区”的重要位置;湖北大学文学社成立,特地邀请我馆学者做专场讲座;武汉大学留学生院来了新生,忘不了请我们讲湖北“风土人情”。而这些活动最终的结果,是引导大批学生走进了博物馆,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博物馆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得到长足的发挥,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走进”学校,还得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学校与博物馆也一样。因此,为了让博物馆永远保持在广大学子心中的“魅力”,就得倾听师生对博物馆陈列、讲解、服务,甚至答疑解惑、周边环境等等各方面的意见;倾听学校领导和活动组织者对有关活动的评价。多年来,由于受到馆舍条件的制约,湖北省博物馆新陈列不多,一直由《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唱主角,一些老师(特别是老教师)颇有微词“前几年是曾侯乙,今年还是曾侯乙?”对此,我们一方面挖掘素材,更全面生动地介绍该墓及其出土文物的重要价值、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一方面介绍正在进行的扩建工程和即将筹办的大型展览。许多教师由此改变了“老看法”,感叹道:那时我们要带更多的学生来。我们的诚恳和热情,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汉口卫生学校、汉阳月湖中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校的学生纷纷来信,或谈观感,或提建议,或请教问题。一位学生甚至“爱屋及乌”,建议将博物馆门前公交车站沿用了几十年的“三官殿”老站名改为“省博物馆站”,后来还果真被公交部门采纳了。

    现在,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例如武汉市属的九所博物馆(纪念馆)已从2004年2月20日起,在省内率先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大门敞开了,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即中小学生)进博物馆少了一道门槛。但如果缺乏好的陈列,他们的兴趣会持久吗?“免票”的孩子来多了,还会受到热情接待吗?博物馆人将怎样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正在发生的这种改变,是否会因失去“原动力”,而使博物馆停下“走进学校”的步伐?博物馆还会主动与学校联系吗?博物馆“走进”学校,任重而道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