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张謇与南通博物馆文化
  • 博物馆不宜以娱乐为取向
  • 博物馆文物精品意识的文化意蕴
  • 浅说展览设计与布展程序规范
  • 恭王府在机遇与挑战中走向全面开放
  • 塞外小故宫——内蒙古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基本陈列评述
  • 论博物馆保密运作的走向
  • 也谈近现代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
  • 武汉古代历史陈列 形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 处境·理念·趋向——博物馆陈列艺术笔谈
  • 最新热门    
     
    互联网在文物征集中的应用

    参考依据几乎为零。从铁路局机车档案中我们得知了机车型号,但这些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修复工作的需要。几经考虑,潘君祥馆长请我上网查找有关信息。经过几次搜索,我在SOHU引擎中找到了有关BALDWIN的两千多条信息。多次尝试后,最后我根据美国费城铁路博物馆网站提供的信息,与该馆档案室负责人取得联系。非常幸运,他们的档案中对这部机车有详细记录。档案显示,我们决定修复的机车是美国财政部为联合国救济署中国部而向BALDWIN机车厂订购的一批机车中的一辆。档案室还保存着1946年这个型号机车的内景、外景照片玻璃底片。通过美国友人向费城铁路博物馆交付订金后不久,对方很快将我们需要的机车底片寄过来。这些照片为我们修复机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近,我们又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成功征集到反映上海“一·二八”、“八·一三”抗战的原始照片。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熊月之是促成这次征集的关键人物。熊所长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偶然得知一位瑞士人手中有一批反映上海抗战的原版照片,并将这一消息告诉潘馆长。不久熊所长将瑞士友人寄来的照片光盘带到历史博物馆,潘馆长立即组织馆内研究人员解读照片内容。照片说明很快通过互联网传到瑞士友人那里。心服口服的瑞士友人随后将几百张原版照片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充实了馆藏。

    通过几次操作,我感到互联网在文物征集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首先,我们可以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文物资料,尤其是近现代文物。由于近代以来中外交往频繁,因此近现代很多实物、资料、照片不仅遗留在中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构或个人中也保存了不少。通过互联网这一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的通讯、联络工具,我们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文物珍藏者建立联系,进而获得他们的响应和捐赠。上面所述查找机车照片和熊月之所长在网上发现上海历史照片的事就是一个典型。

    其次,与文物珍藏者获得联系后,通过电子邮件与对方联络,做通对方的思想工作。大家知道,日常信件的邮寄速度不可与电子邮件的速度相比。就拿我们和国外的通讯来说,通过网上传递信息,电子邮件一天可以来回无数次,而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的话,最快也得7天。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尽快与文物珍藏者取得联系,并耐心、细致地做对方的工作,直到对方同意将我们所需文物捐献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工作方式,不能强迫对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准使对方心悦诚服。最初安得森先生与我们联系时,我们只知道他家里有一些老照片,究竟有多少,他并没有说。但当我们把他寄来的200张左右照片一一作了合理的解释时,身为社会学教授的他便决定将外祖父留下来的1000多张照片副本全部捐献。

    最后,我想我们的博物馆是否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征集信息。现在我们的征集公告大都是在报刊上发表,这是大家都习惯的一种方法。但国内博物馆或其他机构在网站上发布征集信息的还不多见。笔者在上网查找机车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美国人在网上张贴求购文物的信息,当时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既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征集公告,也可以像在报纸上发布公告一样,在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发布征集信息,把我们的信息主动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文物珍藏者那里。

    通过网络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有诸多便利。不过也应该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上网联系到收藏者后,我们一定要请收藏者设法将文物原件给我们看过,经鉴定无误后才可进行下面的工作。因为网上的东西有些是不真实的。第二,负责在网上征集文物的同志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因为英语是世界语,许多网站都用英语。否则无法在世界级的网上查找资料,更难与国外人士联系和沟通。第三,博物馆应该与社科院、各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建立友好关系,自觉寻求各学科研究人员的帮助与合作。博物馆毕竟人力有限,现在各学科研究人员经常上网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看到我们博物馆正在征集的文物的有关信息。如果平时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那么博物馆之外的学者将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