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探寻博物馆与学校的契合点
  • 浅谈革命文物分类
  • 民间纪念馆陈展思考
  • 对陈列 内容 与“形式“的再认识
  • 浅谈讲解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
  • 最新热门    
     
    实践是文物鉴定的成材之道——谈谈新一代文物鉴定者的培养

    文物鉴定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新一代的鉴定者去接老专家的班是文物鉴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文物鉴定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相对于其它工作,文物鉴定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依赖于理论,而且更依赖于实践,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目前科学检测能力还有限的情况下,文物鉴定主要依仗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而不是仪器。学习鉴定要靠多“上手”、多看实物、多进行真假比较,经验要靠实践 积累。以古陶瓷领域的康熙青花瓷鉴定为例,真品的青花纹饰是紧贴贻骨的,仿品的青花是漂浮的。什么才是紧贴胎骨,怎样才算漂浮,这需要通过多看、多比较、多思考等实践活动来感悟和掌握。古陶瓷鉴定是这样,其它种类的文物鉴定也大体如此。总之,实践是成材的重要之道。

    一、发挥自身优势,多看藏品

    相对于社会上的收藏家、业余鉴定家来讲,博物馆的鉴定人员有其独特的学习优势,那就是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真实可靠的可以作为标准器的馆藏文物。诸多的实物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练眼”的机会,这个优势是社会上其他人员所望尘莫及而又羡慕不已的。但是,这个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一般说来,馆藏文物多已经过专家鉴定,学习者利用它们来学习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心态:拿起文物一看,觉得各种鉴定特征都轻易找到,下结论不难,再拿起另一件,感觉也一样……于是就以为自己已掌握了鉴定方法了,鉴定水平已不错了。实际上学习者的水平还没有到达他所想的高度,只不过他们赖以学习的“教具”是专家已经确认的真品,这一点容易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暗示和鼓励。一旦某一天他们拿起了一件未经专家鉴定的物品,下起结论就没有那么轻松:左看看像真的,右看看像仿的,心里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说明仅仅依靠馆藏文物来学习鉴定是不够的。博物馆的“水面”太平静了,比不上外面惊涛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