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凸现特色,营造亮点。
一个纪念馆及其基本陈列,必须具有突出的特色、众多的亮点,才会更有价值和生命力。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作为旧址类纪念馆,其最大特色,毫无疑问,即其依托的北大红楼。北京大学红楼建成于1918年,是当时北大的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时称文学院。
红楼建成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即迁来办公。他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学术民主,并着手以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为蓝本,改造封建保守的旧北大,北大开始出现清新活跃的空气。在蔡元培主持和倡导下,北大出现了一批新派教授。后来成为党的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士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等,相继来校任职、执教。同时,北大也吸引了大批先进知识青年。红楼建成的当年,青年毛泽东即来新闻纸阅览室工作。校内的革新团体和进步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发展起来。新派人物和进步社团的活动使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红楼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所以,要营造和突出纪念馆及其基本陈列的特色,就要充分凸现北大红楼的内蕴与风采。为此,我们一方面对红楼的内外建筑、通道等进行了维修,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美化,尤其是精心复原了南大门、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和鲁迅讲过课的学生大教室等原拟复原红楼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办公室,学生宿舍及北大印刷厂等,因条件不具备暂未进行,这无疑为纪念馆及陈列大增光彩。与此同时,我们注重在展览中突出北大、红楼的内容,在基本陈列中,通过大量文物、图片、文字及音像资料,对有关北大及红楼的人物、团体、事件、刊物及各种活动,予以充分展示。此外,还在新闻纸阅览室办了专门介绍北大及红楼的专题展。这一切,不仅很好地表现了北京大学及红楼作为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