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大气 和谐 亮点——《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陈列形式设计思想
  • 真实·精彩·精辟——博物馆的精品意识
  • 博物馆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
  • WTO与发展博物馆文化
  • 市场经济体制下革命纪念馆的发展
  • 博物馆与假日经济
  • 博物馆在传播先进文化中应大有作为
  • 国际博物馆日对博物馆门票的再思索
  • 博物馆讲解员如何接待少数民族观众
  • 文物在陈列展览中的安全问题
  • 最新热门    
     
    博物馆与全球化

    代国际博物馆理论界的学术目光才从基础理论建设转向现实课题。虽然为全球博物馆奠定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全球化任务,但对博物馆与全球化课题的直接研究毕竟晚了一些。比起60年代经济学界、70年代历史学界、80年代社会学界对全球化的研究晚得更多了。

    直至1995年国际博协斯塔万格大会和1998年墨尔本大会上,全球化才开始引入大会主题。同时,国际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1998年主题也定为“博物馆与全球化。理论界的学术目光才聚焦于全球化上。这次年会提供的主要论文有法国的马思德·布莱略的《全球化与记忆》、匈牙利的玛丽亚·比赛格的《全球化对博物馆学的影响》、美国的尼可拉·莱德全的《博物馆学与全球化》、阿根廷的内丽·德卡罗里斯的《全球化与多元性:微妙的平衡》、澳大利亚的戴维·多兰的《文化特权,帝国主义与全球化》、中国的苏东海、安来顺的《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第一个实验》、澳大利亚的康纳德·麦克米歇尔的《生态系统的全球化与自然历史博物馆》、克罗地亚的伊凡·马约维奇的《虚拟博物馆:全球化的挑战》、加拿大的彼得盖尔的《地球村中的统一与多元化》、澳大利亚的琳达·杨的《全球化,文化与博物馆》、加拿大的里思·马琳达的《博物馆学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取代力量》等。坦率地说,这些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涉及到的主要课题是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化的历史、全球化与多样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若干实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多样化、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等。

    我认为博物馆全球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而且是一个不断磨合、不断深化的过程。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就是这一进程不断深化的结果。各国经济进展不平衡,只有尊重这一事实,全球经济一体化才能得以推进,多元的全球化才能为各国所接受。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是如此。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某种文化的全球化,而是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上的平等对话。只有文化的平等,才有全球文化的繁荣,只有多元化才能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博物馆的全球化促进博物馆的全球繁荣。1984年,我国重新回到国际博协大家庭后,国际交流日益扩大,全球视角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国际博物馆研究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课题,对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启发。我国在国际博协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可以说我们是博物馆全球化的受益者。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外来的东西要在本土生根,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合与适应本国的土壤,和本国的条件相结合,这也是一个再生的过程。所谓本国的条件,也就是本国的国情。外来的东西是在本国的-国情、经济国情、文化国情以至行政管理的国情下生存的。本土化不仅是为了行得通而且是为了做得好,这就需要创造、需要再生。梭戛生态博物馆虽然引进的是国际的理论,但照搬外国的具体模式也不行。它必须创造出中国的特色,才能立于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之林中。世界先进理论的本土化,本土特色不仅是对本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这就是本土化之于全球化的意义所在。从另一方面说,全球化与本土化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本土文化如果不推向世界,如果做不到世界共享,那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都是孤芳自赏,那也达不到世界文化的繁荣。我们既反对本土文化保守主义,又反对世界文化单一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努力了解世界、努力参与全球化,努力了解自己、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努力把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我们就会更好地立足于世界博物馆之林。

    (本文系作者为新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一书特撰总论《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的第一部分。原文共5个部分,15000字。其余4部分分别为:博物馆与服务社会;博物馆与遗产保护;博物馆与经济;博物馆与信息。有关《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一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