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博物馆如何迎接经济挑战和社会挑战
  • 广州博物馆观众下降原因初探
  • 有感于 最佳服务奖 的空缺
  • 博物馆文化浅见
  • 再谈 博物馆与建设社区
  • 在社区服务中求发展
  • 博物馆展览与历史运动--《浙江七千年》观感
  •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 从政府办馆、养馆到管理博物馆——谈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
  • 铜鼓展的形式设计
  • 最新热门    
     
    打造创新与想象力的平台——博物馆文化内涵沉思

    再怀疑。

    毫无疑问,博物馆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是人类文化的集合体,它作为法定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托管者,包容了一切我们已知并认为值得永世存留的文化和自然现象物。事实上,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特性、它的象征和符号意义已使它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它视为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人类万千文化当中的一种现实性文化现象和行为的话,博物馆很可能会迷失自我,有损千百年来树立起来的理想的文化形象。“所谓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任何试图科学界定博物馆文化的努力,最终将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正如家与住房、电影与电影院、各种体育活动与相应的体育场所,从广义的文化视野看,不可否认,它们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问题在于,电影院也好、体育馆也罢,都是人类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需要与理想而制造出来的服务于电影和体育活动的工具,是文化的表象而非内核。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去研究所谓的“电影院文化”或“体育馆文化”?即使我们能够说明白,可意义和价值何在?博物馆同样也是人类为了追求知识,共享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解析亘古以来一直挥之不去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情结的工具和设施,与其研究作为设施文化的博物馆倒不如去研究影响博物馆发展的人类的收藏心理和行为即收藏文化,或许这才是博物馆文化的内核。关注一下世界博物馆史,我们会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和科西莫·梅第奇、汉斯·斯隆乃至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收藏家密不可分。前者有人将其与“博物馆”最初一词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后者则被称之为“世界博物馆之父”,至于亚里士多德更因其于公元前4世纪在雅典建立的“哲学与修辞”学校教学中,运用了得益于其弟子——亚历山大大帝而收集起来的自然标本而成为博物馆之源。还可以再列出诸如特拉德斯勘、阿什莫尔、奥拉夫·沃姆等许多我们无法回避的大收藏家……。

    发展博物馆文化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收藏文化和自然遗产,充分挖掘并传播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内涵。解释博物馆文化应该着力于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去探求人类之所以需要博物馆、创造博物馆的意义。绝不能把博物馆文化理解为设施文化,发展博物馆文化也绝不是人为地建筑起一座座硬件现代化、装潢考究的标志性建筑物那样简单,更不是用大把大把的金钱堆砌出的艺术化或形式化的博物馆。应该承认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博物馆的总数已达到2000所左右,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一批现代化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似乎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真正差距并不在数量、类型及硬件建设方面,而在制约博物馆发挥其文化影响力、知识力的藏品量和藏品门类。大英博物馆馆藏250万件,而这只是自然史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相继分离后的藏品量。美国史密森博物院所辖的16座博物馆1座动物园和6座研究所则拥有一亿三千九百万件藏品。可以想象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以往的几百年里之所以能一直主导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其中,博物馆对其人民视野的开阔、创造性思维的持续提升,影响不可估量。反观我国博物馆的藏品量,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的藏品仅仅930多万件,加上其它系统博物馆的藏品也不过1200多万。如果将故宫博物院的96万件藏品搁置出来,那么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平均数不及6000件。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知识力建立在博物馆的藏品量和藏品门类基础上,离开这个前提条件发展博物馆文化,其结果不言而喻。我们注意到,自上个世纪70年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开始通过企业、财团等各种途径不断投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竞买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渴望成为文化大国的雄心显露无遗。21世纪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关键时代,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我们要以全新的思维,全球文化的视野,从方兴未艾的大众收藏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尽一切可能不断充实博物馆藏品、丰富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创新与想象力的平台,情感与精神寄托的场所,寻求文化原创精神的家园,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感悟和思考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港湾。

    中国文物报2001090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