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遗产的社会维度
  • 从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CHO)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 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 文物价值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 航模在田野考古摄影中的应用
  • 申遗 能否替“风水学”驱魅?
  • 博物馆展览与历史运动--《浙江七千年》观感
  •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 从政府办馆、养馆到管理博物馆——谈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
  • 打造创新与想象力的平台——博物馆文化内涵沉思
  • 最新热门    
     
    保存环境控制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

    质文物等;另一类为无机质文物如金属类、石质、陶质、瓷质文物等。埋藏状态下的文物出土前基本上是处于与外界隔绝,恒温、缺氧、避光、抑菌的良好环境,发掘出土后,文物骤然转入空气中,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此时文物与地上环境之间会经历一个相互作用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文物会伴随产生各种劣化现象如酥碱、风化、起翘、开裂等。具体地说,对于有机质文物,由于其多是亲水性物质,如果处于饱水环境中,则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水分会逐渐渗入到器物中去,根据器物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饱水状态,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竹、木类文物中;另一种是潮湿状态,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器物的质地有一定的亲水性或孔隙度较大的器物,如骨角质文物(象牙制品)等。文物中水分的存在,无论是饱水状态还是潮湿状态,其对于保持文物基本性能、形态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处于饱水状态的竹、木质文物,会随着水分的挥发而发生收缩、变形、开裂等现象;处于潮湿状态的骨角质文物如象牙制品等,会随着水分的挥发而产生酥粉、开裂、分层脱落等现象;其他文物如各种潮湿的丝织品、皮质文物等也都会随着水分的挥发造成文物的损毁。水分对质地比较致密的无机质文物如金属文物、石质文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如果金属文物腐蚀严重或已矿化,在地上保存环境中,水分的挥发也会造成已渗入器物中的可溶盐在器物表面结晶,造成器物的酥粉加剧。因而,对现场出土文物的环境控制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应当尽量保持出土文物的原有湿度,如果出土前器物处于浸水状态,那么,在出土后应始终使其处于饱水状态;对于处于潮湿状态的文物则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即可,也不宜施加更多的水分,这一点对于处于半潮湿状态的竹、木质文物来说尤为重要。保持现场文物中水分的稳定多采用物理手段,如饱水器物可以直接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潮湿文物可以装入密闭容器或密封塑料袋中。在保持水分环境稳定的同时,也应保持环境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尽量创造一个相对恒定温度环境,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文物劣化的加剧或发生冻裂现象。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光对文物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质文物的光降解上,特别是对于那些色泽绚丽的丝织品、彩陶等文物的外观颜色影响极大,针对这种情况,应避免强光的照射,尽量进行密封处理,如套入密封塑料袋中后,再用黑色塑料袋包覆。做这种处理时,若温度较高时应进行防霉处理。       

        在控制保存环境的同时,也应根据文物出土时的具体情况,通过采取渗透加固处理来提高文物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侵蚀能力;如对那些表面已经酥粉且强度较低的彩绘陶质文物进行保护处理时,就应先进行渗透加固,然后再进行清洗等工作,这是因为出土的彩绘陶器的颜料层多为动植物胶黏结,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后,黏结层多已老化,失去了黏结作用,出土后若不进行加固处理,则胎体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将会使彩绘层脱落。因此在处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陶质文物时,首先应在器物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再采用加固剂进行渗透加固,在彩绘层与胎体之间的黏结力(残存的黏结物+加固材料)被大大提高之后,再对器物进行清洗工作,此时就能够在清除陶质文物表面附着物的同时避免彩绘层的脱落。同样,在对较为潮湿的骨角质类文物进行现场保护时,也应进行渗透加固或表面封护处理,否则,由于骨角质文物中起黏合作用的有机成分的老化流失,骨质文物在失水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酥碱、开裂等病害,进而造成文物的损坏。对金属文物来讲,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损毁的典型特征是腐蚀,如果器物出土时腐蚀比较严重,如青铜文物、铁器文物已完全矿化,处于一触即溃状态,也应进行现场加固以提高其强度后再进行起运处理。

        对文物进行上述现场加固保护时,应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加固材料。一般而言,选择的现场加固材料在性能上要求能够对文物现场保护起到有效作用的同时,不会对文物的后期保护带来不良影响,使文物具有可重复处理性,这是对现场保护材料的基本要求;此外加固材料还应具备较好的渗透性、稳定性以及加固强度和文物质地强度相匹配等性能。特别是应考虑到现场出土的大多数文物都有较大的湿度,因而加固材料在潮湿环境中的加固性能如何,应当是选择现场保护材料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材料中,主要是水溶性材料和溶剂性材料两类,溶剂性材料主要包括各种有机硅、丙烯酸酯类、聚乙烯醇缩丁醛、paraloid B-72等;水溶性材料因其具有的环保优势,是近年来材料学的发展方向,目前应用于文物保护的水溶性材料主要有聚醋酸乙烯乳液、硅丙乳液、丙烯酸树脂类等;水溶性材料和溶剂性材料各有优缺点,但是,在选择应用于现场处于潮湿状态下的文物保护时,应考虑到大多溶剂性材料在潮湿状态下成膜时,和干燥环境条件相比,当在有水分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成膜不致密造成的膜不透明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的表面模糊,达不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如使用文物保护中经常采用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araloid B-72、丙烯酸酯等对现场潮湿文物进行封护处理时,有时就会出现文物表面发白等现象。相比较而言水溶性材料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时,一般不会产生上述成膜缺陷造成的不透明现象。因而,在潮湿环境下选择现场保护材料时,比较而言水溶性材料加固材料比溶剂性加固材料具有较大的优势。

    2007.2.9第八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