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遗产的社会维度
  • 从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CHO)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 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 文物价值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 航模在田野考古摄影中的应用
  • 申遗 能否替“风水学”驱魅?
  • 保存环境控制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
  • 博物馆室内颗粒物研究探索
  • 承德古长城的调查与保护
  •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保护需联合攻关
  • 最新热门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名人故居的保护

         名人故居留下了名人的雪泥鸿爪、前贤的奋斗踪影,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永恒的魅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最值得珍惜的建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纷纷制定规划,确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多的资金,更多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流向广阔的农村,更多的基本建设项目也将在各地农村纷纷上马和实施。于是,在大建设,大开发的形势下,农村中大量的名人故居势必面临全所未有的挑战。

        一、新农村建设中名人故居保护存在的困惑
        在我国广大农村,许许多多名人故居星罗棋布。据统计,在我国政府公布的近7万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约半数在农村,其中名人故居和遗迹约占25%。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一批批革命志士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从全国各个农村走出,奔赴革命的第一线,革命胜利后,他们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住所,就成了今天让人们向往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广东翠亨孙中山故居、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湖南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等等,它们都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农村中,和遍布在农村中的名人故居一样,经历和见证这场翻天覆地的农村变革。在全国各地实施新农村建设以后,农村的面貌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不良趋向。比如,有的地方在村庄整治中不加鉴别地拆除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味地“克隆”城市,在建筑和规划上盲目地求洋求新。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