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文物,希腊民族的史诗
  • 加强文保技术研究 建立中国的文物保护理论和方法
  • 白鹿洞书院的整体保护
  •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一五 规划
  • 应重视文物的安全包装
  • 浅谈虚拟博物馆的技术构成
  • 河南墓葬壁画保护状况调查
  • 对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进一言
  • 雄居珠峰揽众山,无限风光在先锋
  • 十一五规划 体现了文物科技事业的科学发展观
  • 最新热门    
     
    德国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及理念的发展嬗变


        德国是欧美发达国家中文物保护与研究活动开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国内有5600多座博物馆,全国共有27个保护景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州文物保护局、国立博物馆及附属研究所、州立博物馆、各市立博物馆、大学考古学系、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学系以及考古协会共同协作开展文物保护科研活动。
    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每个州在*、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实施、推动等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因此文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也具有相当大的地域性,但每个州的文物保护科研活动也还遵循一定的模式,文物保护原则和理念具有统一和连续性。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被认为始于1888年德国柏林的州立博物馆,被称为“现*古保护之父”的弗里德里希·拉特亘( Friedlich Rathgen )(1862~1942年)博士在该馆建立了第一个保护实验室,开始在大量散乱的资料中查找、收集和研究相关文物的保护处理方法。并于1889年撰写了《古代文物的保护》一书(《Die Konservierung von Altertumsfunden》)。当时在博物馆工作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修复师,主要为文物艺术品做保养和粘补工作,文物保护的研究还处于原始状态。也是从那时起,在一些修复车间开始尝试使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处理腐蚀金属文物,即不采用机械方法清除青铜表面的锈蚀物,这一方法被延续使用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这一方法之所以兴盛百余年,源于人们对锈蚀物的传统看法。文物表面的锈蚀物被看作是历史的遗迹,是一种古色古香的美,修复时要“修旧如旧”,即不剔除这些锈蚀物,反之就是对文物美的破坏。这种传统的修复原则和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检测手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