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持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 谈古碑帖的装裱
  • 保护锡都个旧工业遗产前景不容乐观
  • 用新的学术思维和表达方式还原学术本象
  • 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
  • 襄阳 古隆中 石牌坊的现状评估及保护探析
  • 规划中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 德国的文物修复职业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 从数字遗产信息的破坏谈数字遗产保护
  • 体验与认知中西感受文化遗产的两种方式
  • 最新热门    
     
    文物鉴定技能和传承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制造使用并遗留到今天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实物遗存。从鉴定学角度粗分,一般可以分为字画、青铜器、瓷器、玉器和杂项五大类。文物在明代和清初被称为骨董或古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称为古玩。20世纪50年代,叶恭绰先生鉴于《尚书·旅獒》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建议将古玩改称文物,后渐定名至今。
      文物鉴定和文物与生俱来。解放前,当时经营和收藏古玩者,必须懂鉴定,否则一旦“打眼”(鉴定错误),将面临着声誉和经济上的损失,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式古斋”曾以一万元买进一件青铜提梁卣(后被证明是赝品),因此直接导致了店铺的倒闭。因此古玩商和收藏家必须具备相当的文物鉴定能力。他们丰富的鉴定能力,来自于收藏与经营中长期的实战与摸索。他们所见文物何止万千,正所谓“不知真者,不可以辨伪”。只要文物一上手,就必须当场拿出鉴定结论,没有拿回去研究一说。这种电光石火的瞬间结论,是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虽然不免有科学性的欠缺,但可靠性非常强。
      古玩商的鉴定方法的传承,以言传身教为主,在理论上与系统上都有欠缺,更少有成文的论述。当时在古玩界的从业人员要拥有一门鉴定技能,也绝非易事。以古玩商云集的北京城为例,每一家古玩店,只有掌柜的等一两个人懂鉴定,因有“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之说,鉴定文物的技能密不外传,即使传授,内容和范围也极为有限。其学徒主要从事打扫卫生、招待客人和记帐等杂事,绝大多数难以学到鉴定技能,以至于有些人在古玩店干了一辈子也不懂鉴定。例如,“赏奇斋”古玩店在其经营的1898—1942年间,由经理杨润斋一人独掌经营与鉴定,对徒弟搞非常严密的鉴定技能封锁,以至于这个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古玩店,没培养出一个懂鉴定的人。
      解放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