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关于长城调查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 明清工艺品的修复
  • 大遗址保护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用新的学术思维和表达方式还原学术本象
  • 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
  • 襄阳 古隆中 石牌坊的现状评估及保护探析
  • 规划中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 德国的文物修复职业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 从数字遗产信息的破坏谈数字遗产保护
  • 文物鉴定技能和传承
  • 最新热门    
     
    吴哥古迹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有:神牛庙、豆蔻寺、比粒寺、圣剑寺、吴哥寺北藏经殿和第一层回廊、巴肯寺、塔逊寺等,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分别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主持维修的。
    “重点修复”这个词,在吴哥被称为“原物重建”,是法国远东学院第三任院长马沙从荷兰专家主持维修的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工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主要精神是“用建筑物本身的材料,依据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予以重建或修复,并允许添配少量的新材料以代替确失的部分”。在吴哥第一个采用原物重建法修复的寺庙是女王宫,马沙选中女王宫进行原物重建的主要理由是:该庙损坏严重,许多建筑行将倒塌,而且塌落的建筑构件基本尚存。女王宫被誉为丛林中的一颗珍珠,但让这颗珍珠发光的应该是马沙和他的同事们。
    其后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修复了龙蟠水池的中央大塔,维修前在塔顶上长了一棵比塔还高的大树,风吹树摇,致使塔体结构松散解体,并最终被大树推倒。法国专家也是采用的原物重建法对它进行了重建。
    班提色玛寺和托玛侬神庙是吴哥鼎盛时期的两座印度教寺庙,维修前可能和周萨神庙的损坏情况相似,采用的是局部解体的原物重建法修复的,维修后的这两座寺庙都再现了原有建筑的光辉,成为吴哥古迹中最闪光的建筑之一。
    巴方寺是吴哥古迹中规模和难度都是最大的一项维修工程,这座建于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穴1049~1066年在位?雪时期的庙山式建筑,又称“铜塔”。所谓铜塔,实际上是在高20多米的平台上建造的外包以铜皮的木塔,木塔早已无存,现仅剩下面的三层基座,16世纪时,利用塌落的构件并拆除部分回廊,在下层平台的西侧,堆砌了一尊长达60余米的大卧佛像。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专家就对它进行了不间断的加固,但险情始终没有被排除。无奈之下法国专家决定采用原物重建法对它进行彻底的修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柬埔寨内战的爆发,使维修工程中断,原始资料被毁。当战后法国专家回到吴哥时看到的是散布在丛林中的30多万块石头,因此,拼对构件成为巴方寺修复工程的一只拦路虎。此外,法国专家还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基座内部衬砌的角砾岩,极大地提高了基座的整体稳定性,并且用了防滑桩、排水和防水等新技术对基座进行了整体加固。对后期添建的大卧佛的处理,是巴方寺修复工程中的另一个难题,这尊巨大的卧佛像,尽管是后来增建的,而且堵塞了回廊的交通,但它毕竟存在了几百年,已成为巴方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国专家采取了保存大卧佛与恢复回廊功能并举的做法,具体做法是把卧佛的内部掏空,只保存一个外壳,让回廊从卧佛的肚子里穿过。想法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维修后的卧佛像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法国专家对巴方寺高架甬路的修复方法也值得商榷,由三排石柱、石梁和石板组成的高架甬路,其结构和材料都表现了11世纪石结构建筑的特点,法国专家维修时不但将路面缺失的石板换成了钢筋混凝土板,还在原来的梁、柱结构内增加了钢筋混凝土辅助结构,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麻风平台的维修工程的基本思路与巴方寺相似,也用了不少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而且还用在露明处。此外是缺失的构件均用质地相同的材料添配,而且根据总体和谐的原则进行了表面处理。
    日本专家主持修复的吴哥寺北藏经阁和十二塔庙工程也属于重点修复的项目,两个工程的修复效果都很好,有点像中国常说的“整旧如旧”。但从修复的角度来看,如能将塌落的构件尽可能多的归安复位就更好了。至于十二塔庙中歪闪倾斜的塔是否一点要解体大修?能否采取 “纠偏”的办法进行加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印度尼西亚专家主持修复的皇宫北宫门工程,采取的是新式原物重建法,所谓新式原物重建法,就是在原物重建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地下防潮、防水的项目,也是法国专家的倡议。皇宫北门的破坏与日本维修的十二塔庙中的一座塔一样,都是因为靠近储水池,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陷造成的。印尼专家在原来的沙土地基上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地梁,借以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陷,保持建筑的稳定。

    原状修整,是吴哥古迹最常用的一种保护方法,特点是不解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因此备受专家的青睐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纵观吴哥古迹的保护工程,应该说大部分建筑采用的都是原状修整法,特别是砖结构建筑几乎采用的都是原状修整法,如神牛庙、豆蔻寺、比粒寺等维修工程。巨石建筑的维修,也多以原状修整作为首选方案,一般来说只要基础没有大的问题,建筑物的变形较小,坍塌也不太严重的话,都可以采用原状修整的保护方法。
    神牛庙,是由欧洲专家较早修复的一组砖石结构?穴门柱、门楣和台阶为砂石,其余用红砖?雪的多层密檐塔,共六座。维修前塔身上长满巨大的树木,树的根茎将塔身四分五裂并造成塔顶和塔檐的坍塌。欧洲专家采取了原状修整法,即对残损的塔基、塔檐和门柱等部位进行局部修整,以加固为主,修复为辅。这项工作至今尚未完成,目前仍在柬埔寨吴哥管理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着细致的修复工作。
    豆蔻寺,是建于偈利沙跋摩一世?穴900~922年在位?雪时期的一组砖塔,平面为五塔并列形式,跟神牛庙的破坏情况相似。由法国专家主持的维修工程采取的也是原状修整法,与神牛庙不同的是,豆蔻寺的修复是将五座塔的外墙壁都换成了新砖,而且还修复了一部分塔身和塔檐,中间的大塔修复的基本完整,外观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焕然一新,只有进入塔内才能感觉到是一座古塔。
    比粒寺,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穴944~968年在位?雪时期建造的一座祖庙,2000年前后由意大利专家对该庙的一座砖塔进行了结构加固。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塔身的四个转角处都出现了贯通塔壁上下的裂缝,与日本修复的十二塔庙相比,其险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意大利专家采取的加固手段有三?押一是在塔心室地面以下沿塔壁四周浇筑一道钢筋混凝土地梁?鸦二是在塔身的第一、三、五层各埋设两根直径约30厘米的钢拉杆;三是对塔身裂缝灌注水泥砂浆。
    采用原状修整法维修的巨石建筑有:圣剑寺、吴哥寺、皇宫东门、巴肯寺等。
    圣剑寺,是嘉耶跋摩七世?穴1181~1201年在位?雪时期建造的一座大庙,1995~2005年,由设在美国的世界历史遗产保护基金会专家主持,对该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基于对古建筑保护理念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宗旨是只加固不修复,还声称这是不想让历史倒退。如果把修复看成是让历史倒退的话,就未免过于偏激了。从技术上来说,他们在圣剑寺的维修工程中还是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巡礼休息厅的维修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应该采取原物重建法解体大修,可他们坚持不解体,在建筑物的四周埋设了钢筋混凝土地梁和圈梁,防止基础进一步滑动造成建筑物的坍塌,对墙体和屋顶的局部倾斜和塌陷等变形破坏都没修复,用中国话来说这叫“整旧如旧”。
    吴哥寺,是建于苏利耶跋摩二世?穴1113~1150年在位?雪时期的一座印度教寺庙,以工程浩大、建筑宏伟、比例匀称、雕刻精美著称,堪称高棉建筑的杰出代表。对吴哥寺的保护,从上个世纪开始至今都没有中断过,法、印度、德、日等国的专家在吴哥寺都有自己的项目。法国自然是最早参与吴哥寺保护的国家,第一层回廊南侧的钢筋混凝土护壁柱梁结构,就是他们的作品。柬埔寨内战爆发前,印度专家已参与了吴哥寺北回廊和北藏经殿的修复工作,还使用化学药剂对吴哥寺屋顶上的苔藓、地衣等微生物进行了清洗。本世纪末德国科隆大学的专家开始对吴哥寺的石刻艺术品进行保护性加固,这项工作将会持续若干年。日本专家于2002~2005年对吴哥寺的北藏经殿再次进行了维修,这座建筑在40多年前曾由印度专家主持维修过,目前并没有出现新的险情,日本人选中这个项目的理由,主要是因为有一批塌落的建筑构件没有归安复位,这次维修日本人将这些塌落的构件都安装回去了,并添配了相当数量的新石料。维修后的北藏经殿确实比以前完整了,但从吴哥古迹存在大量亟待抢修的建筑情况来说,这个项目恐怕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皇宫,建于嘉耶跋摩五世?穴968~1001年在位?雪时期,位于皇城的西北方,原有的30余座木结构建筑均已毁坏无存,现仅剩三座宫门、围墙和一座石砌的空中宫殿。1996~2001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出资并派文物保护专家协助柬埔寨对皇宫的三座宫门进行了维修保护。他们根据建筑物的毁坏情况分别采取了解体大修和原状修整两种维修方法,东宫门用的是局部解体的原状修整法。维修后的东宫门,险情已被排除,残破断裂的构件被修复,总体效果强于南、北两座宫门。
    巴肯寺,建于耶输跋摩一世?穴889~900年在位?雪时期,位于老吴哥城的中心—巴肯山上,也是第一座结合山体自然形状修建的一组多层迭涩截顶金字塔形庙山式建筑。美国政府出资50万美元,从2005年开始,由美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专家协助柬埔寨政府对巴肯寺进行抢救性保护,重点是维修山顶上的五层金字塔形基座。(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