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大遗址保护的动向与思考
  • 陕西陶质彩绘文物调查项目初步报告
  • 浅谈音像类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
  • 罗荣桓故居保护与发展之我见
  • 大遗址保护的动向与思考
  • 南京的文化遗产定位、保护策略及保护前景
  • 文化遗产隔岸观
  • 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研究
  • 文化遗产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 对象 问题
  • 最新热门    
     
    寻找战争之神的 肤色 档案

    BR>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点找到了一个相同的主题信息——克虏伯大炮的外观色彩为浅黑色。为了更有力地佐证所寻找的战争之神“肤色”的正确性,我们把寻找的视点聚焦到胡里山炮台现存在原址上的克虏伯大炮,因为这才是真正能佐证其“肤色”的重要依据。
        胡里山炮台至今已有113年历史。在这段时期,大炮的外观色彩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武器的战争时期,即从1893年至1949年,时间维度长达56个春秋。其经过了清末、民国、抗战、解放战争等半个多世纪时间。第二个阶段为武器“废物时期”,共有34年的时间(即从1949年至1983年)。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1958年的大炼钢铁和炮击金门,把炮台作为“军事禁区”三个阶段。其外表“肌肤”任凭海啸、风雨无情地撕裂和摧残,成为胡里山上的“史芬克斯”,无奈、无言、默默地面对着被冷落、被遗弃的日子!第三个阶段从1984年到1996年。炮台历经了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2年时间里,平均每一年半就对克虏伯大炮涂上一层军绿色,共涂上8层涂料。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这些“保护层”非但没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起着一种潜在的恶性循环的反保护作用。
        这种反保护的根源在于保护意识和手段的原始与落后——当大炮外表的锈层没有被刮除干净就把涂料一层一层地刷了上去。这些新老漆层由于化学性质不同而产生变异,弱化了保护效果,无法有效形成抗酸、抗碱、抗潮作用,反而在大炮的锈层内部产生氧化作用,犹如一个患皮肤病的患者,在得不到应有的消毒处理和注射有效的消炎药的情况下,就被一件厚厚的棉大衣包裹起来,其后果必然是严重发炎与溃烂。
        胡里山炮台历史物质层面的色彩原状是否还残存着?它在大炮的哪个部位?科研人员对大炮进行了实物取样(包括锈块、漆皮、残留的尘埃、盐酸等实物),通过美国Thermo Nicolet公司的显微红外光谱仪,采用显微透射模式进行了128次扫描,并将样品KLB-17#镀金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通过能谱检测样品各层的元素分布……
    为了证实化验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我们在大炮的左、右两侧,炮尾的尾端部位,特别是在历次涂漆不到之处的炮管与主轴交接部位的最内底侧“死角处”,完全保留一块近40平方厘米的“原状”色彩,用金刚砂进行喷射,有条不紊地清理出4块长为40厘米、宽为25厘米的原色彩板块,用肉眼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先进的科学仪器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意义的KLB-17#样品含有大炮组装之前,各重大部件及其最小配件微凹不平之处的填补元素。这些填料为沉淀硫酸钡和锌粉、太白粉、白云母、石英等;底漆采用醇酸树脂红丹;面漆是醇酸树脂油,浅黑色,采用机械喷射枪均匀、多次覆盖……这些行之有效的防腐防锈元素相互进行渗透、黏结,相得益彰,形成一堵强力的抗腐蚀城墙,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很强的抗酸、抗碱、抗潮防锈保护能力。
    透过用金刚砂喷射出来的四块板块样品直面分析,也证明是大炮组装前所喷射的淡黑色老漆,共有5层极薄的涂层。除若干处掉漆生锈之外,其表面平滑、细腻,光洁照人,附着力极强,特具强有力的防腐锈功能。
    113年前北洋海军军事教科书《克虏伯海台炮管理法》第四章第四节的《上漆油各管理法》也证实了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外表为黑色。
    《上漆油各管理法》明确要求,大炮外观各部位“外面生锈,似属不堪入目,故加油漆于上,以免生锈”。“……上油漆之前,须将原来之油刮净后,先上红铅油两次,外再用红漆油(红丹漆)罩之,待红漆油晾干之后,再上黑漆油,再晾干之后,再上一次黑漆油,循以此法,反复五次完成。”
    文物保护需要责任心、耐心和苦心。耕耘的艰辛终于得到丰收的回报。然而更让我们欢欣喜悦的是,我们为厦门胡里山炮台“战争之神”找到了真正的“肤色”记忆档案。
    (2006年8月11日八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