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标准样品在古代丝织品保护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 牙雕牙雕珍品的保护珍品的保护
  • 浅谈音像类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
  • 罗荣桓故居保护与发展之我见
  • 大遗址保护的动向与思考
  • 南京的文化遗产定位、保护策略及保护前景
  • 文化遗产隔岸观
  • 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研究
  • 文化遗产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 对象 问题
  • 最新热门    
     
    古代书画装裱工序——贴折条

    痕等病因。

        (4)操作不当:当镶缝拍浆镶上材料后,一般要等待至基本干后才翻身。如果未干即翻身,常会在干湿交接处发生变形而产生折痕。同样,裱件下墙及在砑装过程中的失误,也会造成折痕,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2、由陈列所引起的折痕

        (1)张挂的原因:书画张挂时需要舒卷,操作时手要拿稳,动作要舒缓,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2)系绳的原因:裱件的系绳常被人忽视。不当的操作是把画卷得很紧,并且把扁平的系绳变成卷绳来缚。

        (3)环境的原因:陈列环境温湿度的变化,特别是大起大落的剧烈变化,常常导致书画的开壳变形。聚光灯在一幅书画中的局部照射,引起该局部发热,而使纸绢发脆,强度下降。

        3、由收藏所引起的断折

        (1)潮湿霉变:潮湿的环境使裱件发霉黏结、发硬开壳。

        (2)干燥起翘: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纸绢失去应有的水分而变得脆性不足,裱件开壳断裂屡见不鲜。

        (3)叠压碰撞:书画的保存,有条件的应该一只盒子存放一卷书画;退而求其次,一层上放一排。如果多层叠放,则会导致相互挤压,取用存放也会造成损伤,轻者变形,重者断裂。

        (4)筒卷过紧:有些未裱的书画芯,在没有任何衬垫的情况下,像手卷的拖尾那样卷得密实,待裱时,画芯已断折累累,甚是可惜!

        二、贴折条的材料

        1、宣纸

        (1)宣纸的厚薄:贴折条的宣纸,一般选用上等的安徽生宣纸,厚薄比画芯纸略厚或相等,但不宜选择比画芯纸薄的来做折条纸,薄了则顶不住断折了。如五尺纸的残破画芯纸,可选用六尺生宣纸来叠条;四尺的画芯可选用五尺的生宣纸或四尺的生宣纸来叠条。

        (2)折条的宽窄:贴折条的作用,是把有折断的缝给顶住加固牢,常规的折条纸宽度在0.15~0.25厘米之间。倘若碰到密密麻麻的断折而选用裁得较宽的折条(0.5厘米),它可能已经跨越二、三条断折痕,则如同在有断折的画芯背面托上一层宣纸没什么两样,实质上起不到对断折缝的加固作用。从原理上讲,贴窄的折条比贴宽的折条更到位,但它要求操作者有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术。

        (3)宣纸的裁切:常规裁切折条纸,是把宣纸折成长约30~40、宽约10厘米的一叠(约10层),竖裁成约0.2厘米宽的窄条(两头保留些许不裁)。当这样的折条贴到画芯背后的断裂缝上时,特别时两条折条紧挨在一起,由于折条的厚度造成的落差,折条与折条之间又会产生新的折痕。目前,一种新的裁切折条的方法在尝试,就是把刀裁改成缝纫机针踏成锯齿状(像邮票的锯齿一样),用时一撕,折条两边生成毛边,与日本裱画裁纸用竹刀手撕,同出一辙。

        2、用糊

        (1)用糊的厚薄:折条用浆与镶料用糊一致,以黏得实为原则,宜薄不宜厚,一般在用排刷上浆后,如发现浆有些厚,可用手指轻轻抹去上面多余的浆。上了厚浆的折条纸贴到画芯上以后,成为日后画幅收缩不平整的罪魁祸首。

        (2)用糊的干湿:折条纸的用糊要干湿得宜,干了会黏结不牢,湿了会带来操作上的不便,部分还会造成画幅的不均衡收缩。国外利用未经油漆的桧木板来刷折条纸,当折条纸过湿了,木板会吸收部分水分,干时又会慢慢释放出潮气,加之配合一定的环境湿度,使折条纸延长保持一定的含湿量。

        三、查折条的方法

        目前,贴折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不画铅笔印,直接在折痕上贴折条,这样的方法简单,但很难把断折的裂痕查找彻底,同时,贴时也不容易把折条纸贴得准确无误;二是先画铅笔印(2B铅笔),再贴折条,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是使用铅笔容易在画芯上划出新的断折印痕来。倘若碰上浅色的画芯,一旦画上较深的铅笔印,待贴好折条,覆好背后,深色的铅笔印便会赫然顶到画面上来。为了把断折的裂痕查找彻底,在克服划线弊端的同时,我们仍采用划线的方法来查找折痕。

        1、依自然折痕查找:所谓自然的折痕,就是画在小托干燥后自然形成的断折痕,此时,把画芯对着光,断折痕毕现,用铅笔轻轻依折痕划出,要求在硬的桌面或玻璃台面上划线,如果画芯下面衬垫软的纸张等,极易将画芯划伤。

        2、在拷贝台上查找:把书画正面朝下,平铺在拷贝台上,透过拷贝台的灯光,书画的断折一目了然,用铅笔仔细地依折痕轻轻划线。没有现成的拷贝台,也可做成一简易的带斜面的木头架子,上搁玻璃,对光使用。

        3、用地杆卷着查找:用地杆卷着查找断折,容易将难以发现的断折找出来,难度也是较大的。地杆要选用圆润光洁的,先把画芯卷实,再松开一部分,轻轻用手捏一捏,发现有断折马上用铅笔把它画出来。如果碰上特别残破的,像断折严重的绢本画,则可改用大直径的筒来卷(10厘米左右),可防止或减缓在卷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断折。

        四、贴折条的技巧

        裱画界有这样一句行话,叫做“宁可多贴千条,也不可放过一条”。多贴千条当然无一益处,但漏过一条也将后患无穷,它将直接导致重新修复装裱好的书画,再次出现新的断折,让人有前功尽弃的感觉。客观地讲,一幅重新修复装裱后的书画,出现若干条折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众多的折痕,再行重裱的话,将会又一次地对古旧书画造成新的损害。因此,修复师对这一工序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1、骑缝贴:骑缝贴的要求,就是要将折条的中心线与断折印痕重叠。换言之,即将折条贴在断折的中心位置。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给断折画线的时候,已经有部分线条偏离了断折的中心位置,而在贴条时,又因为马虎等原因,将贴条贴歪,导致贴条的边口与断折齐平;这样,不仅起不到加固的作用,反而更增加了这种断折的严重性。

        2、多重贴:多重贴即贴一层折条顶不住断折痕,而需要贴多层来解决。最常见的是叠宝塔形。如一幅画,其画芯较厚且已经完全断开,当叠了一层细的(0.2厘米左右)的折条后,发现叠过条的位置仍然有折痕,此时需要在原位上再叠一层。在上下两层不能重叠的情况下,第二层折条就需要改用宽一些的(0.35厘米左右),叠出的形状如“宝塔”般。另一种情形是折条与折条之间挨得很紧,产生一条细缝,画幅一卷的话,则会导致新的断折出现,这样也需要在两条折条中间的细缝中,再贴一层折条。

        3、横竖贴:画幅横卷产生的横向断折痕,常规的贴条都是横向的。而当画幅竖向的撕裂或有竖向的折痕时,该不该贴条?我们认为,竖向的贴条,在装裱完后张挂时,折条印会较明显地顶出画面,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因此,轻微的印痕,能不叠尽量不叠;但严重的断折痕,则需要贴条。不然,装裱完后,不可避免地会重新出现折痕。为了弥补竖贴影响画面视觉效果,竖贴的条可考虑选用略宽些的贴条,并在两边做坡口。

        4、反复贴:一幅书画修复装裱完后,存放一段时间,便又发现新的断折的产生。究其原因:一是查找折条不彻底,漏划线、漏贴条,当然也包含修复师查找不出断折的局限;二是划线草率,贴条马虎;三是缺了一道反复检查的步骤,即贴完一遍折条后,应搁置一段时间,(如一星期或更长),待它有了一定的收缩舒张后,再找一遍断折痕,再叠,一般经过这样三次的反复,才可覆背上墙。

        五、环境及其他

        书画的贴条与书画的覆背一样,它们都需要在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中进行。如果工作室的湿度能控制在80%左右,则此时的画芯及镶料,呈现出柔软平服的状态,刷上浆的折条也不至于速干,折条贴到画芯上,也显得紧密牢固。需要强调的是:在干燥的环境中,贴折条(RH40%左右),画芯纸常常发脆,倘若翻动画芯纸,则会不断出现新的断折痕。同样,在普通的湿度下,也不宜立即翻动刚贴好的折条的画芯,它也同样会在未干的部位出现断折痕。

        贴折条是古代书画修复装裱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今日的粗心必将会带来日后的隐患,需要修复师以非常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它。

    (2006年8月4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