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标准样品在古代丝织品保护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 牙雕牙雕珍品的保护珍品的保护
  • 古代书画装裱工序——贴折条
  • 瓷器 、“瓷业”和“瓷都”遗产的全面保护——《〈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体系保护与城市发展〉研究报告》综述
  • 大遗址保护的动向与思考
  • 南京的文化遗产定位、保护策略及保护前景
  • 文化遗产隔岸观
  • 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研究
  • 文化遗产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 对象 问题
  • 最新热门    
     
    明祖陵保护及历史文化价值再认识

    孝慈皇后”,并将马皇后的所葬地命名为“孝陵”,最后又在他71岁驾崩后与马皇后合葬,这一系列的作为也许有其他原因可以分析,但它是朱元璋“孝道”思想的再度体现应是毋庸置疑的。“孝”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体系主要靠“仁”与“孝”两根大柱来支撑。从明祖陵兴建过程中提炼出“孝道”这一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不仅有历史文化的根源,也应有现实的意义。

        其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明祖陵及其四周的原始风貌因沧海桑田而丧失殆尽,今人难以一睹其山水形胜。根据《帝乡纪略》等记载,明祖陵营建的地点杨家墩原来只是一个方圆数百丈、高丈余的漫土堆,位于淮河下游西岸,地处河洼与岗坡相接之处,由于杨家墩所处的地势像龙头,加之葬身这块“地气暖”的风水宝地后,其子嗣能出天子的传说,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祖母王氏在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期待这块宝地可以给朱家带来好运,果然在第三代就出了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因此,杨家墩在明代又被称为朱明王朝“肇基帝运”、“耀灵显吉”的“基运山”,是“葬祥孕秀”的圣地。这种风水宝地出贵人的传说尽管有附会成分,但毕竟有地形地貌等作为依凭,它与山水形胜对人的成长会有潜移默化影响是同样道理,我们要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进行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简单地将用“封建迷信”将其一棍子打死。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风水学也是一门具有学术根基与生命力的学问,我们从后起的明代帝王陵墓地形选择中不难看出,明祖陵的风水理念影响是深远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的独龙埠玩珠峰下,其他如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的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金山脚下的景泰陵,以及位于湖北钟祥县城东北松林山下的明显陵等,无不与灵山秀水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祖陵找到原型。

        第三,体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帝王君临天下思想。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朱世珍)、母亲陈氏的合葬墓英陵(即明皇陵)在安徽凤阳,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在南京,这与他的出生地与定都所在地有关。其祖陵所在地为何在现在的江苏盱眙,很值得回味。元明时期的盱眙也许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作为隶属标准,同时,根据《帝乡纪略》、《泗州志》等记载,应与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当年曾葬在杨家墩有关。但从思想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应与中国封建帝王视天下如囊中之物的君临天下思想有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的有识之士对“君权神授”社会现象的概括,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始终。正是在这种封建帝王君临天下思想的指导下,朱元璋可以将自己的祖陵、皇陵乃至于自己及后裔的陵墓按照需要来任意择地而建。从《帝乡纪略》卷一可知,明祖陵玄宫的营建地点并不是原来朱初一夫妇合葬墓原址上的扩展,而是在其西北,原因主要是怕风水跑掉、王气外泄,同时也是为了将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的魂灵能招进杨家墩。其三代祖先衣冠共处一茔,一方面表现了朱元璋对祖先的追思与孝道,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朱元璋作为封建帝王的率意而为,因为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朱皇帝的。

        第四,体现了中国帝王陵墓的墓葬制度。明祖陵虽不在明代皇帝的16座陵墓之内,但却是明代诸位皇陵中的“祖宗陵”,因此,明祖陵又有“明代第一陵”之称。在陵墓规制上,明祖陵虽仿照明皇陵,但它们是明代帝王陵寝“家族成员”中的最早表现形式,对明代帝王陵寝的规制有一定的影响。明祖陵营建前后28年,里外三层,最外面为土筑罗城,罗城内筑砖城,最里面为砖砌内皇城;有玄宫(地下宫殿),玄宫上培土为“山”,封为“万岁山”;有内外御桥、金水河、下马碑;主要建筑有皇城正殿、金门、红门等。其建筑空间布局与明孝陵相比,除神道长短及走势有所变化不同、建筑规模大小有别外,在陵墓建筑规制上是基本相同的。明代帝王陵墓建筑的空间布局我们可以从汉代的茂陵、唐代的乾陵中寻找到一些依据,但最重要的还是明代自身的陵墓规制在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与追求。我们要始终将明祖陵置身于明代帝王陵墓“祖陵”这一特殊位置来进行认识,这样才使人们不至于疏忽或看轻对明祖陵文化价值的认识与研究,从而为早日寻回明祖陵在“明清皇家陵寝”中的“首席”地位作出努力。

        第五,明祖陵石刻艺术是明祖陵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体现。明祖陵被洪水浸泡了300年,土木建筑荡然无存,唯有神道上的石刻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与永恒,成了明祖陵600多年历史的见证。如果没有明祖陵石刻,很难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明祖陵会是什么模样。明祖陵石刻共由21对石刻组成,据有关专家研究,从数量上看,比明皇陵少11对,比明孝陵多4对,比明十三陵多3对。在石刻种类上,明祖陵比明皇陵少虎羊豹,比明孝陵、明十三陵少象、骆驼和獬豸。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与朱明王朝的-需求有关,与社会习俗与伦理道德的需求有关。明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采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石刻线条细腻流畅,技法娴熟,石刻中的狮子、石望柱(华表)等的雕刻技法有唐宋石刻粗犷、简朴的特点,对此后的明清陵墓石刻影响深远。但我们不能忽视明祖陵及明皇陵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才出现的这一重要时代背景,不能忽略位于南京周边的南朝陵墓石刻对明祖陵及明代皇陵石刻的影响。我们要将明祖陵、明孝陵等明清皇家陵寝石刻的研究与南朝陵墓石刻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明祖陵等明清帝王陵墓石刻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启新的途径。我们今天能够见到南朝陵墓石刻,那么,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王公大臣们、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当时所有石刻艺术大师们,也应毫无疑问地会领略到这些前朝帝王陵墓石刻的艺术风采,匠师们在制作明代帝王陵墓石刻时,受南朝陵墓石刻的雄浑厚重与意气风发的艺术风格影响是必然的。

        鉴于明祖陵曾经沧海的残酷现实与累累伤痕,鉴于前人付出的辛劳与保存下来的现状,如果将明祖陵的历史环境整治保护比作是一个人的躯体,那么,明祖陵石质文物保护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使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明祖陵保护应从科学研究入手,从合理利用出发,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工作龙头,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开展以“明祖陵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讨。努力挖掘明祖陵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学人、友人及政府官方对明祖陵的关注,从理论上、舆论上进一步确立明祖陵在明清皇家陵寝中的地位,为明祖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舆论准备。

        第二,要在保护明祖陵“原真性”上下功夫。明祖陵原始环境已遭到水患的毁灭性破坏,重现当年陵墓景象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如何确保明祖陵的原真性,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更是确保明祖陵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不遭到破坏的需要。因此,任何一项后期多余的作为,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我们除了继续做好对一些遗迹的调查确认之外,在陵区范围内,要减少现代人为因素的过多添加。现代人为因素多添加一分,明祖陵的原真性就丧失一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减少一分。

        第三,要从区域范围、战略高度对明祖陵的周边环境进行控制。继续做好防洪大堤加固、防止湖水再次冲击明祖陵;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并取缔化学污染源的存在,减少酸雨等有害体对石刻的侵蚀风化;要在方圆一定的范围内,禁止高层建筑的出现,保持明祖陵视域空间的流畅与游人视角不受污染,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明祖陵的亲密伙伴。这些均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并通过制订专项保护规划的方式进行锁定。

        第四,要进一步增强陵区内涝排险功能。由于明祖陵地势低洼,加之江苏雨量充沛,明祖陵内涝时有发生,加强陵区内涝排险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筑起坚固的防护大堤的同时,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要加大泵站排水设施的投入,提高抗洪抢险能力,使明祖陵不再遭受雨水浸泡的厄运。

        第五,要以绿化的手段来强化陵区“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明祖陵的保护要定位在“大遗址”保护上,要通过绿化的手段来对它进行保护,因为这种保护对于大遗址来讲是具备“可逆性”的。它的利用可以是多重的,但要定位在生态的、乡野的、田园风光中的历史文化游。这样,不仅使明祖陵保存了它的原有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更融入了自然田园风光色彩,其魅力是无限的,其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亦将是无穷尽的。

    (2006年7月28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