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领导重视 规范程序 优化管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上)
  • 水与书画装裱、修复、保护
  • 洛阳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经验与教训研究
  • 生物——文物 保护技术体系一个前瞻性的话题
  • 古建筑砖墙风化溃烂修缮浅谈
  • 何谓 72券楼
  • 对现代照片进行传统装裱
  • 科技领先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下)
  • 就地淹没坝库工程所涉文化遗产地保护新思路
  • 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 最新热门    
     
    走出县域文化遗产管理的资金困境


        《文物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都明文规定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但真正落实者微乎其微。某县文物局上世纪90年代初事业包干费仅为两、三万元,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为继,后虽逐年递增,也是寅吃卯粮,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根本没有专项的文物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地方为主,目前的事实却是:地处县域的文保单位,其保护经费往往一味依赖省级拨款,县级财政基本不予拨付。本来已经是反主为客了,最后却连客之本分也不尽。上级拨款旨在调动基层政府对文物保护予以投入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反倒滋养了其对上级资金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以来的习惯是:上级拨付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事;没有钱就少干事或不干事。另一方面更糟,就是所拨文物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大打折扣,譬如,上级拨款10万元,而最终用于文物维修保护的仅为其中很少一部分。有一处省保单位曾经连续三年得到省级拨款30万元,可是文物部门仅用4万元维修了一座小型建筑,其余的不得而知。

        县域遗产事业存在不小的经费困境是事实,但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缘于县级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的保障;二是在于县级文物部门对上级的文物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而是擅自挪用,甚至中饱私囊。此外,编外人员的不断调入吃掉了本就不多的文物专项经费。(上图:虽已经维修,但因资金匮乏,至今未予彩绘装饰)

        清查家底 全面规划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